鄭玄一生的學術成就達到了輝煌的頂峰。在經學方麵,鄭玄遍注儒家經典,創立鄭學,融合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讓經學實現了“小一統”,將儒家思想發揚光大。鄭玄在經學方麵最大的功績就是編輯、注釋了《周禮》、《儀禮》、《禮記》這“三禮”,他的《三禮注》成為後世治禮學者的必備工具,也就此奠定了鄭玄在禮學發展史上無法替代的地位。他所注的《詩經》,也被看做是儒家經典的標準注本。可以說如果沒有鄭玄,那我們今天可能就根本看不懂儒家經典;如果沒有鄭玄,儒家的經典就可能會永遠地被束之高閣。
鄭玄還校對整理了古籍,對詞彙學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玄而又玄,眾妙之門”——魏晉玄學
玄學的觀念出自《老子》,“玄”是探索萬物根源、本體等問題的概念。“玄學”又被稱為“形而上學”,具體是指用思辨的方法來闡述經驗以外的各種問題,包括神靈、靈魂、意誌自由以及世界的本質、物質存在的終極原因等等。玄學吸收了道家的某些思想,玄學家們所討論的問題都是從《周易》、《老子》、《莊子》三本書而來。
“玄學”在魏晉時的產生並不是偶然的,而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原因。西漢時因為儒學受到政府的提倡和重視,所以學習研究儒家經典已經成為社會上的一種風氣,後來這種風氣愈演愈烈,發展到為了解釋儒家經典中的幾個字而寫上洋洋數千言甚至是上萬言。漸漸地這種繁瑣的經學開始被知識分子厭棄。
東漢中後期,廣大知識分子屢受宦官和外戚的打擊,但他們中的正直之士仍不顧“黨錮之禍”,勇敢地發表“清議”,表達自己對國家政事的見解,針砭時政。東漢末年,戰亂頻繁,士大夫在失望之餘進一步培育了清談的風氣。到了魏晉時期,曹氏和司馬氏的政治鬥爭越來越激烈,接連不斷的血腥殘殺讓廣大知識分子覺得人生無常、災禍隨時都可能降臨,於是悲觀失望、消極頹廢成了知識分子的主流人生態度,放浪形骸、縱欲享樂成了很多人的生活目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原來一本正經的儒學已經沒有辦法讓知識分子信服了,於是虛無放蕩的“玄風”就蔓延開來,知識分子開始拋棄原來繁瑣的漢代經學,用老莊思想來解釋儒家經典。他們把《老子》、《莊子》和《周易》結合起來,稱為“三玄”,至此玄學正式登上中國的哲學舞台,逐步取代了經學的地位。
通常認為,玄學的演變和發展大體上分為四個階段:以何晏、王弼為代表的正始時期;以嵇康、阮籍、向秀為代表的竹林時期;以裴顧和郭象為代表的元康時期;以道安、張湛為代表的東晉時期。
“清談誤國”——玄學代表人物何晏和王弼
何晏是正始時期玄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原本出身名門,祖父是東漢的大將軍何進,但是無奈家道中落,7歲的那一年和母親一起被曹操收養。7歲的何晏非常聰明,富有智慧,曹操因此很喜歡他,就把他安置在自己家裏,還想認他做兒子。何晏知道後就在地上劃了一個方框,自己坐在裏麵,有人感到奇怪,就去問他原因,他說:“這是我何氏的房子。”曹操聽說這件事後就打消了認他做兒子的念頭,派人把他送出去,找名師好好培養。
何晏在少年時代就才華橫溢,喜歡談論老莊之言,再加上長相俊秀,所以得到了曹操的寵愛,長大之後娶了曹操的女兒金鄉公主為妻。這樣一來,他同曹家的關係就非同一般了。
何晏在政治上無甚作為,主要是傾向於曹氏集團,和曹爽一起胡作非為,結果被司馬懿殺害。他的主要貢獻在學術方麵,他和王弼等人在一起競相玄談,大開玄學之風氣,被稱為“正始之音”。何晏有《論語集解》一書傳世。
王弼和何晏相比更是年輕有為,他是王粲的侄孫,家學的底子比較厚,又天資聰慧,十幾歲的時候就迷上了老莊思想,能言善辯。何晏見到他之後,就把他引為知己,總是和他一起談論玄學問題。何晏還把王弼推薦給曹爽,可是沒有受到重用。何晏遇害的時候,王弼也受到連累,被罷免了職位,當年秋天病逝,年僅24歲,有《周易注》和《老子注》傳世。
王弼以雄辯的口才享有盛名,如果要論對玄學的隨意發揮,王弼不如何晏,但是要論對玄理的認識深度,王弼卻比何晏要高一籌。王弼這個人恃才傲物,總是喜歡笑話別人,遭到士大夫的忌恨。
何晏和王弼都用“三玄”來解釋《論語》,在哲學方麵他們都主張“貴無論”,認為天地萬物都是“有”,而“有”又由“無”所生,又複歸於“無”,這就是他們的“無中生有”理論。在動與靜的問題上,他們主張靜是根本的,靜生動力,動又複歸於靜。他們還創造性地提出了哲學範疇“本末”,把“無”、“靜”看作是本,把“有”、“動”看作是末。在認識論上他們提出了“言不盡意”的觀點。在政治倫理方麵他們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在名教和自然的關係上他們提出“名教出於自然”,應該按照“自然”的原則去對待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