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學的巔峰之作——“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是我國明清時期四部非常有名而且影響巨大的長篇小說,他們分別是元末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明朝嘉靖時施耐庵所著的《水滸傳》、明朝嘉靖時吳承恩所著的《西遊記》與清乾隆時曹雪芹所著的《紅樓夢》。
1.《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的著名作家羅貫中對長期流傳在民間的曆史傳說進行改造加工的結果,它的資料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麵,一是以陳壽的《三國誌》以及相關的注解為代表的史傳文學;二是魏晉以來民間傳說以及民間藝人所創作的話本、戲曲等說唱文學;三是作者自己的發揮創造。
《三國演義》描寫了東漢靈帝時的黃巾起義到晉武帝太康元年之間共97年的曆史,是當時魏蜀吳三方在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麵鬥爭的形象反映,具有非常大的藝術價值。
《三國演義》思想傾向是擁劉反曹,作者將一切可能的正麵美好因素全部賦予了劉備集團一方,而極力醜化曹操集團,尤其是醜化曹操。
《三國演義》還具有一種悲劇精神,書中對正義的劉備集團一步步地走向衰亡的描寫,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撼力,充滿了悲劇美。
2.《水滸傳》
施耐庵的《水滸傳》所描寫的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寫的是梁山好漢被逼上梁山的經過,是梁山好漢的個人英雄傳奇故事;第二部分寫梁山的義軍和北宋的官軍對抗作戰,後來又一起接受招安;第三部分寫梁山好漢接受招安後按照北宋朝廷的命令征遼、征討方臘,直到最後梁山的主要首領都被毒死。
《水滸傳》所描寫的人物故事中,滲透著一種綠林精神,借此表達對綠林文化的崇拜,這種綠林文化主要包括“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仗義疏財”和“勇武陽剛之氣”等。
《水滸傳》在藝術上實現了人物性格類型化向性格化的過渡,在敘事技巧方麵也更加自由和進步,采用了“冰糖葫蘆式”的藝術結構,語言方麵繼承和發展了“說話”藝術的語言特色,以山東一帶的口語為基礎,加工成為一種成熟的書麵語言。
3.《西遊記》
吳承恩的《西遊記》取材於唐代名僧到印度取經的史實以及相關的宗教傳聞、佛經故事和民間流傳的神話傳說、戲曲、平話小說等等。
《西遊記》全書由三個部分組成,一至七回主要寫孫悟空的來曆和大鬧天宮;八到十二回寫唐僧的來曆以及取經的緣由;十三回到全書結束寫的是在去往西天取經的路上,唐僧師徒四人曆盡艱險,戰勝困難並最終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經過,這是全書的主體部分。
作為一部神話題材的小說,《西遊記》的主旨是要通過一係列充滿離奇幻想色彩的故事給人一種美好的娛樂享受和幽默的精神感悟,而不隻是抽象的哲理和枯燥的說教。
《西遊記》中隱含著一種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曆史沉澱中形成的精神原型,這種精神原型正好構成了具有人類普遍意義的兩大主題:桀驁不馴的個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類為根本目的、不畏艱險的追求探索精神。
《西遊記》在藝術上最鮮明的特點是:描寫了一個奇詭變幻的神話世界,塑造了集動物、神性和人性於一身的人物形象,寓莊於諧的諷刺藝術,巧妙曲折的藝術結構,輕鬆幽默的語言風格。
4.《紅樓夢》
曹雪芹的《紅樓夢》原名《石頭記》,它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基本線索,描寫了賈寶玉、林黛玉之間的愛情悲劇,從而寫出了整個封建社會從家庭到社會的悲劇命運。
《紅樓夢》在思想和藝術方麵都達到了中國小說的最高峰,成書之後就在當時的清朝社會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後世更是對這本書展開了熱情的研究和探討,世稱“紅學”。
曹雪芹隻完成了該書的前八十回,後來程偉元和高鶚又增補了後四十回,於是《紅樓夢》全書共一百二十回,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紅樓夢》就是高鶚重新修訂後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