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中國書法,無圖的畫(1)(1 / 3)

中國書法是無言的詩,無圖的畫,無聲的音樂,無形的舞蹈。先人耗盡畢生的心血和智慧,用方塊字演繹出萬種風情。二王、顛張醉素、顏筋柳骨……那是一個令人神往的世界。

承上啟下的一代宗師——鍾繇

鍾繇,字元常,三國時期曹魏的著名書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和華歆、王朗並列魏文帝曹丕的三公。在書法方麵有非常深的造詣,相傳是楷書(小楷)的創始人和隸書的集大成者,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合稱為“鍾王”。

鍾繇是東漢大書法家蔡邕的第二代傳人,據說鍾繇臨死時把兒子鍾會叫到身邊,交給他一本講授書法秘術的書,告訴鍾會說自己的一生有三十多年的時間都在集中精力練習書法,最終有所成就,主要是從蔡邕的書法中掌握了書寫要領,再加上自己長時間的勤學苦練。鍾繇還說自己在苦練的同時非常注意和其他書法家討論用筆的方法,這樣自己的書法才越來越好。

鍾繇不但對自己要求嚴格,而且對自己的弟子和孩子同樣也能嚴格要求,因此他的兒子鍾會和弟子宋翼也都是名震一時的書法家。

鍾繇的書法主要是楷書、隸書和行書。他的書法作品到東晉時已經絕跡,我們現在見到的要麼是臨摹本,要麼就是偽書,主要有“五表”、“六帖”、“三碑”,其中《宣示表》是東晉王羲之的臨本。

鍾繇的書法古樸、典雅,字體大小相間,整體布局嚴謹、縝密,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隸書:也被稱為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

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秦朝的下級官吏程邈整理改革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我國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說,鍾繇是隸書的集大成者。

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它讓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到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構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中期時出現了八分書這種新體隸書,撇、捺等點畫都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於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隸書的代表作有東漢時期的《張遷碑》、《曹全碑》、《史晨碑》等。

楷書:又被稱為正楷、楷體、正書或是真書,是漢字書法中最常見的一種字體。它的字形比較方正,不像隸書那樣寫成扁形。

楷書有楷模的意思,最初的楷書仍然殘留著些許隸書的痕跡,結體略寬,橫畫長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代表作有鍾繇的《宣示表》、《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

楷書又分為大楷、中楷和小楷,學習小楷要以鍾繇和王羲之為法,學習中楷要以唐朝的歐陽詢為法,學習大楷就要以唐朝的顏真卿為法。

飛白書:也被稱為“草篆”,是東漢大書法家蔡邕受到啟發而發明的一種書寫方法特殊的字體,它的主要特征是筆畫中間夾白。飛白書寫的比較好的有蔡邕、歐陽詢、唐太宗、唐高宗、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蔡襄等人。

並稱“書聖”的父子——“二王”

“二王”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合稱。王羲之又被稱為“王右軍”,有“書聖”之稱。王獻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以草書和行書聞名於世,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

王羲之早年師從衛夫人(晉代著名書法家,師承鍾繇)學習書法,後來又學習張芝(東漢大書法家,擅長章草,被譽為“草聖”)的草書,最終博采眾長,一改漢魏以來波挑用筆,獨創了圓轉流利的風格,隸書、草書、楷書,各體皆精。他的書法作品已無真跡傳世,我們今天見到的都是臨摹本。他的作品有:行書《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相傳真跡已經為唐太宗陪葬)、《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草書《初月帖》、《十七帖》,楷書《黃庭經》、《樂毅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