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中國書法,無圖的畫(1)(2 / 3)

他在臨川學習張芝的草書的時候,常常在一個水池裏洗毛筆,時間一長那個水池裏的水全部變黑了,被人們稱為“墨池”。

王羲之的書法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健秀遒美,後人評價他的書法是“飄若遊雲,矯若驚龍”、“天質自然,豐神蓋代”。

草書:漢字的一種書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草書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原來隸書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分為章草、今草、狂草。

章草的筆畫節省變化都有章可循,代表作是東漢時張芝的《草書帖》、三國時期吳國皇象的《急就章》的鬆江本;今草則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是王羲之的《初月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

行書:在楷書的基礎上產生,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書寫太慢和草書難以辨認的缺點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楷書那樣端正,也不像草書那樣潦草。實際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是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就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就叫行草。代表作品除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外,還有“天下第二行書”唐顏真卿的《祭侄稿》、“天下第三行書”北宋蘇軾的《寒食帖》。

王獻之以行草聞名於世,敢於創新,為魏晉以來的今楷、今草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行草下筆熟練、潤秀,飛舞風流,代表作有《洛神賦十三行》、《鴨頭丸帖》、《中秋帖》,他還創造了“一筆書”,將草書筆法變為上下相連。

三希堂法帖:清乾隆皇帝在故宮三希堂收藏的東晉的三部書法作品,他們分別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洵(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族侄)的《伯遠帖》。

初唐書法四家——歐陽詢、褚遂良、薛稷、虞世南

初唐書法四家是唐朝初年四大書法家歐陽詢、褚遂良、薛稷、虞世南的合稱。

歐陽詢,初唐大臣,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書法史上著名的楷書四大家(歐陽詢[唐]、顏真卿[唐]、柳公權[唐]、趙孟[元])之一。因為他的兒子歐陽通也擅長書法,所以他又被稱為“大歐”。他的楷書法度嚴謹,筆力險峻,世無匹敵,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後世稱為“歐體”,代表作有楷書《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蘭亭記》,行書《行書千字文》等。他對書法有獨到的見解,有書法“八訣”傳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朝日新聞》的報頭就是由歐陽詢的字合成的。

褚遂良,初唐名臣,唐太宗、高宗時宰相,唐代著名書法家。他的書法初學虞世南,晚年學鍾繇、王羲之,又融會漢隸。筆法流暢豐豔,變化多姿,能夠自成一家,賦予了書法“飛動之美”。他的代表作有《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伊闕佛龕》等。

薛稷,初唐大臣,官至太子少保,也是著名畫家、書法家,在書法方麵擅長行書、楷書,代表作是《信行禪師碑》。繪畫方麵尤其擅長畫鶴,無人能出其右。

虞世南,唐朝開國功臣,初唐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他和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和尚相友善,跟隨智永學習“二王”的書法,經過刻苦的練習終於領悟了書法的精髓。他的書法圓融遒麗、外柔內剛,代表作有《孔子廟堂碑》、《汝南公主墓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