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釀酒技術進一步提高,飲酒之風盛行,當時還產生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釀酒大師,另外也出現了一些熱衷於飲酒的團體,如“七賢”、“八達”等等。
魏晉是一個戰亂紛起的時代,道教的產生,玄學的盛行,佛教的傳入,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俗,特別是上流社會對釀酒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雖說當政者也曾下過禁酒的政令,但是基本上對飲酒者持寬容態度。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釀酒技術得到空前的發展。
“竹林酣暢”與“酣書神品”
當時的文人雅士都喜好飲酒。魏晉時期,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鹹等七人常聚集在山陽(今河南修武)的竹林之下,肆意酣飲,由此產生了“竹林酣暢”的典故。後來的文人風氣受到他們的極大影響。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當時四十一位名士,集會於會稽山的蘭亭,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王羲之適逢酒酣,乘興揮筆書寫詩序,完成了意氣飛揚、瀟酒自如的書法神品——《蘭亭集序》。關於此事,《晉書》記載:
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未仕時,亦居焉。皆以文義冠世,並築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嚐與同誌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之序,以申其誌。
釀酒大師劉白墮
魏晉時期,不單出現了好酒,而且還誕生了著名的釀酒大師——劉白墮。《洛陽伽藍記城西法雲寺》中記載:
河東人劉白墮善能釀酒,季夏六月,時暑赫羲,以罌貯酒,暴於日中。經一旬,其酒不動,飲之香美而醉,經月不醒。京師朝貴多出郡登藩,遠相餉饋,逾於千裏。以其遠至,號曰鶴觴,亦曰騎驢酒。永熙中,青州刺史毛鴻賓齎酒之藩,路逢盜賊,飲之即醉,皆被擒。時人語曰,“不畏張弓撥刀,唯畏白墮春醪”。
這段話前一部分稱讚劉白墮所釀酒的酒味之美,說種酒可以隨人遠行千裏而不變質,當時人們給這種白墮春醪送了兩個雅號,一是鶴觴,二是騎驢酒。關於這種酒還有一段傳奇:
晉惠帝永熙年間,青州刺史毛鴻賓帶著這種騎驢酒上任。一天晚上遇上了一夥強盜,搶劫財物後又痛飲了毛刺史所帶的酒,飲後皆爛醉,束手就擒。當時的遊俠們對此酒的評價是“不畏張弓拔刀,惟畏白墮春醪”。
由此可見當時釀酒技術的進步,不但口感好,而且酒精度高。
魏晉名酒
魏晉南北朝時,黃河兩岸,大江南北,不同地區所釀製的各種名酒紛紛出籠,僅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就介紹了40餘種宮廷禦酒。其中對“梁米酒”的記述非常詳盡。
梁米酒是用高粱加曲以三
法釀成的濃香型酒。據《齊民要術》介紹,釀這種酒雖“凡粱米皆得用”,但以“赤粱白梁佳”,即以紅高粱米或白高粱米為最好。此酒無論“春秋冬夏皆得作”,用三法釀成,就是將釀酒用的高粱米分成三份,先把頭一份煮成粥,加曲後在甕中封泥後釀造。待曲發酵後,開甕;再把第二份煮好的高粱米粥投進,等待第二次發酵完畢;最後將第三份米粥投入甕中,用泥再封好甕口,醞釀十日後便成酒。酒成後,凡用紅高粱釀的酒,液呈赤紅色,用白高粱者酒液呈乳白色。這種粱米酒釀熟後,“芬芳酷烈”,風味獨特。飲用時但覺“薑辛桂辣,蜜甜膽苦,悉在其中”,五昧俱全,堪稱美酒。
用高粱釀酒,古已有之,少康初作之酒即為秫酒。秫是高梁的一種,也稱為秫秫,但是用三法釀成的粱米酒卻是自此而始。
延伸閱讀
桑落酒
桑落酒因在桑葉凋落時釀熟而得名。《水經注河水》記載:民有姓劉名白墮者,宿擅工釀。采掘河流,釀成芳酌,懸食同枯枝之年,排於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
《齊民要術》介紹桑落酒釀製法:曲末一鬥,熟米二鬥,其米令精細掏淨,水清為度。用熟水一鬥,限三便止。
這種選料、用水、釀造皆精的名酒,自兩晉後曆代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