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經濟文化高度繁榮,唐詩中關於酒的篇章不可勝數,唐朝的名酒更勝於前朝,很多詩人都能豪飲。
盛唐美酒甲天下,由於國家的統一,農業得到良好發展,經濟繁榮,為釀酒業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唐朝初年,雖然經過了隋末戰亂,社會生產處於恢複期間,但是政府卻並沒有施行禁酒政策。唐朝前期的政治穩定,經濟恢複得很快,特別是唐朝政府明令“天下置肆以酤者,鬥錢百五十,免其徭役”後的幾百餘年間,鼓勵民間釀酒的製度基本上沿襲了下來,釀酒業及相關行業因此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各地出現了眾多的酒店。後來,由於缺糧或遇災荒,政府在局部地區進行了幾次禁酒,不許個人賣酒,官府卻開店售酒。
酒肆的發展
大量文獻資料表明,唐代各階層的人均有飲酒的嗜好,並以聚眾歡宴為特色。例如,“瓊林宴”、“避暑會”、“暖寒會”之類。尤其是豐收之後,普天飲酒慶賀,形成“誰家無春酒,何處無春鳥”的亮麗風景。
唐代酒店多,所以人們很容易進店飲酒。《開元遺事》記載:
自昭應縣(陝西臨潼)至都門,官道左右村店之門,當大路市酒,量酒多少飲之,亦有施者,與行人解乏,故路人號為歇馬杯。
《舊唐書》字:
東至宋濘,西至歧州,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饃豐溢,南諸荊襄,北至太原範陽,西至蜀川、涼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
這些文字說明了唐代酒店業的繁盛。
當時,唐都長安的酒店早已突破城中兩市的範圍,發展到大街小巷以及郊外都有酒店的記錄。從春江門到曲江一帶,這裏是文人和貴族的遊興之地,沿途的酒家更是密集,杜甫在其詩《曲江二首》中曾寫道: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由此可見當時釀酒業之興盛。而且在一些繁華的聚居區,還出現了豪華的酒樓。當時長安的酒樓,高者可達百尺,其間酒旗高揚,絲竹之聲縈耳。
唐代名酒
唐代名酒不少,其中著名的酒有:蘭陵酒、新豐酒和劍南春酒等。據李肇在《唐國史補》中記載,僅唐長慶以前就流行著14種名酒。史載:
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榮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河北之乾和葡萄,嶺南之靈溪、博羅,宜城之酒醞,潯陽之淚水,京城之西市腔,蛤蟆陵之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漿類酒,法出波斯,三勒謂庵靡勒、毗梨勒、嗬梨勒。
李白飲過蘭陵酒後,在其詩歌《客中行》對它大加讚賞,詩雲: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詩歌文化的繁榮,以詩為令的習俗推廣開來,美酒與名詩珠聯璧合,相映增輝,使酒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多彩。與此同時,在詩的輝映下,釀酒、飲酒更加活躍,於是美酒濫觴,各類佳釀競相爭芳,使盛唐的名酒,有美酒甲天下之盛譽。
延伸閱讀
蘭陵之水變美酒
在山東蘭陵的一個村子裏,有個少年叫王成,他從小和爺爺一起生活。一日,爺爺得了腿疼病,沒法幹活,王成就每天伺候爺爺吃喝。一天夜裏,爺爺把王成叫醒說:“我剛才做了個夢,夢見自己在喝酒。”王成心想:爺爺是饞酒了,蘭陵是出酒的地方,自己要弄點酒給爺爺喝。天明之後,他找了兩個罐子,就直奔蘭陵去了。
王成在酒坊幹了一天活,老板才給他了一罐酒。他想讓爺爺高興一下,在回家的路上,就在水灣邊給另一個空罐子裝上水當酒。爺爺一見兩罐酒,果真很高興。數天過去了,一天晚上,王成從外麵回來,爺爺一見他,就生氣地問:“第二罐的上好酒是哪裏來的?是不是偷來的?”王成想,那隻是水而已,還用著偷嗎?他不想再欺騙爺爺了,就把實情告訴了爺爺。從此,“蘭陵之水變美酒”就傳開了,蘭陵周圍村莊的男女老少都提著罐子,從四麵八方湧來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