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堡大學就是城市,城市即是大學。它的14萬人口中,有10萬人是來自各國的學生和為大學服務的人員。站在街上四望,看到的全是年輕人的麵孔,難怪海德堡被讚為“永遠年輕,永遠美麗”!
成立於1386年的海德堡大學是德國最古老的大學,也是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繼布拉格和維也納之後開設的第三所大學。
海德堡大學真正的名字是魯布萊希特·卡爾大學,是為了紀念兩位與海德堡大學淵源極深的名人。前者魯普萊希特作為600年前海德堡大學的創始人早已名垂校史,後者巴登的卡爾大公於19世紀初,在海德堡大學的財政瀕於崩潰之際,傾力相助,並為大學重金禮聘名師泰鬥,使海德堡大學得以重振旗鼓。
1386年,當一場宗教紛爭促進了海德堡大學的創建時,創建人萊茵侯爵魯普萊希特一世並沒有意識到,這件出於宗教目的的行為將是一個怎樣的豐功。如同海德堡的曆史一樣,大學在以後的發展中也是飽經憂患,幸好每個轉折期都有熱愛知識的大公或伯爵站出來助它一臂之力,卡爾大公爵、17世紀威爾欣姆大諸侯等等,都是海德堡大學曆史上的功臣,而大學也從當年的神學、醫學、法學和文學四分科擴展到了今天宏大的建製。
17世紀的政治危機,特別是“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和普法爾茨的繼位戰爭(1688年—1697年),曾使學校兩次停辦,瀕於破產。信奉天主教的維爾斯巴赫家族在17世紀末對普法爾茨政權的接管和18世紀耶穌會對大學的幹預,阻礙了新思想的發展。直到1803年,由於卡爾·腓特烈大公爵重建海德堡大學的決定,這座德國最古老的高等學府才得以從破產的危機中得到拯救,成為巴登州的州立大學。此後,它逐漸恢複從前的學風。
600年的時光中,一代代的學生來了又走了,舊日輝煌卻映照在內卡河裏清晰如昨:詩人艾欣道夫最愛在老橋邊的酒館裏喝酒吟詩,認為海德堡本身就是浪漫精神的凝聚,由此寫下了關於海德堡最為膾炙人口的詩歌;舒曼1825年步行至此,在這裏找到了音樂靈感,奠定了以後的藝術道路;布倫塔諾和愛爾尼姆在此收集德國民歌,推崇民間傳統和文化,由此掀開了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的序幕;德國現代社會學的奠基人韋伯在此攻讀法律,之後又在大學的經濟係任教,著名的“韋伯圈”就是在內卡河邊的韋伯舊居裏飲酒暢談的。
除此之外,黑格爾、迦達默爾曾任教於此;歌德在這裏愛上了瑪麗安娜,並寫下了《西東詩篇》,又從此地去了魏瑪;荷爾德林3次來此造訪,雅斯貝斯在這裏任教23年。到1979年已有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從這裏走出……
海德堡大學裏有一座著名的、也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學生監獄,是專門用來處罰犯了過失的學生。凡是有酗酒鬧事、打架鬥毆等行為的學生,都將被罰坐兩天到四星期的監獄。海德堡大學在1712年設立了這個學生監獄。其中最有意思的是,警察不許進入這個監獄,學生們在坐監獄期間,百無聊賴,於是就把坐牢的日期、原因、牢騷、不滿、感想等寫在或畫在牆麵上。很快這個所謂的監獄就成了學生樂園。很多學生還想方設法故意違反校規,爭取到這裏來被“關押”。
牆上塗著“嘿,我因頑皮而進了監獄!”等天真直率的語言,令人看了捧腹大笑。三樓才是真正的監獄,不過也就四間監房和一間廁所。每間監房內放置著一張鐵床,還有一張桌子和一個板凳。監房四麵的牆上和天花板上,無不塗滿了狂放調皮的字畫,五顏六色,幾十年都過去了,可這些字畫仍舊清晰可見。
學生在監獄的關押不能超過一個月,上課的時候還可以去上課。這個學生監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1914年)才停止使用,現在,它作為海德堡大學榮耀曆史的一部分向遊人開放。
和歐洲許多國家的大學一樣,海德堡大學沒有校園,也沒有校門,一座城市就是一個大學城,大學的各係各科就散落在城市街道的大街小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