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柏林洪堡大學共有11個學院及各個中心研究所、200多個專業或科係,包含了人文,社會,文化,人類醫學,農業,醫學和自然科學等領域的所有基礎學科。19個專業設有理科碩士專業,59個專業設有文科碩士專業。
柏林洪堡大學一直十分重視國際學術交流合作。1959年加入國際大學協會後立即與原蘇聯的莫斯科大學建立了校際關係。隨後又先後與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大學、波蘭的華沙大學、原南斯拉夫的貝爾格萊德大學、古巴的哈瓦那大學、奧地利的維也納大學、法國的巴黎大學、埃及的開羅大學、日本的法政大學、西班牙的馬德裏孔普盧滕塞大學、美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50多所大學簽訂了校際合作協議。
與國內的學生相比,德國的學生真的是很“自由”。教授們對學生的遲到早退早已習以為常,或許是因為他們知道,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要兼顧學習和打工。課堂氣氛通常都很活躍,這跟西方人樂於表達自己的個性是分不開的。一堂課結束了,學生們不是對教授的精彩講課報以熱烈的掌聲,而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咚咚咚”地敲桌子來表達對教授們辛苦勞動的感謝之情。
柏林洪堡大學每個院係都有自己的計算機房免費提供給學生上網,有的地方還可以免費打印。柏林洪堡大學的網站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介紹與宣傳自己的媒體,而是已經成為了師生溝通的渠道,教學與研究的陣地。在其網站上可以找到柏林洪堡大學任何一個教職員工的電子郵件地址。各個院係在網站上公布課程安排,教授們會提供習題與講義供學生下載打印和公布考試成績以及課題研究的最新進展。而學生們也可以通過網站獲知校內的最新消息,搜索資料,向教授們請教問題。
在重視學生智育的同時,柏林洪堡大學也沒有忽視學生的全麵發展。柏林洪堡大學有專門的體育機構,每個學期和假期都會根據季節組織相應的體育活動。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報名參加。這些體育項目中除了包括常見的球類和一些歐美流行的運動以外,甚至還有中國的太極拳,日本的柔道,韓國的跆拳道。
柏林洪堡大學采取一係列社會福利措施為全校師生員工服務,如學生助學金製度、午餐補貼、已婚學生補貼、住宿補貼等。該校的文藝團體(交響樂團、室內樂隊、合唱團、室內合唱團、木偶劇組、歌舞劇團和繪畫社等)和社會專業藝術團體保持密切友好關係,經常為學校舉辦音樂會、戲劇表演會和展覽會等。
柏林洪堡大學和中國有著深厚的曆史淵源和聯係,為中國培養了大批卓有成就的學者、科學家。中央大學老校長羅家倫、美學家宗白華、哲學家陳康、物理學家王淦昌等人都曾在此就讀。
據有關資料統計,1946~1985年,柏林洪堡大學先後向國際上150位傑出人物頒發名譽博士證書,其中包括中國的周恩來和郭沫若。周恩來曾於1922年2月由法國遷居德國柏林在洪堡大學勤工儉學,同去洪堡大學的還有溫朋久(新中國第一任駐日內瓦的總領事,現任總理溫家寶的叔祖)。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蔡元培先生留德期間,廣泛吸取了德國洪堡大學古典大學思想,豐富了北大的辦學理念。
1981年,中國的北京大學和洪堡大學建立合作關係,互派專家。1982年,我國又選派3名進修生到洪堡大學深造。
德國聯邦教育科研部國務秘書杜登豪森說:“中國是德國最緊密的科學合作夥伴,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有中國跟德國這樣多的科研合作項目,同樣,德國也是中國在歐洲最重要的科研夥伴。”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的第一批學生來到德國,現在中國學生留德很多,這說明中德之間的學術交流越來越密切。
2005年9月,柏林洪堡大學與柏林自由大學兩校代表團聯合造訪北京大學,並與北大聯合舉辦“柏林自由/洪堡大學日”活動。洪堡大學校長普梅爾教授向廣大師生發表了題為“創新是我們的傳統”的主題演講,北大校長許智宏教授分別與兩位校長簽署了校際合作協議,北大將在人員交流、聯合培養等方麵與兩校開展進一步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