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洪堡大學就沒有光輝燦爛的德意誌文明”。被譽為現代大學之母的洪堡大學是依據創校者洪堡“研究教學合一”的精神創立的新式學校,它致力於培養學生多方麵的人文綜合素養。
柏林洪堡大學成立於1810年10月,這所國家資助、男女合校的高等學府是當時的普魯士教育大臣、德國著名學者、教育改革家威廉·馮·洪堡創辦的。
柏林洪堡大學在成立之初共有4個傳統學院,分別是:法律、醫學、哲學與神學,學校共有52名教師及256位學生,而哲學院的黑格爾、法學院的薩維尼、古典語言學家奧古斯特·柏克、醫學院的胡費蘭及農學家特爾,則象征了當時洪堡大學各學院的精神。
在19世紀中期高校改革浪潮的影響下,柏林洪堡大學在原先占優勢的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及研究條件方麵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並取得較大發展。
柏林洪堡大學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可以說是世界學術的中心。許多知名學者、政治家都在這裏留下了他們的身影,產生過29位在化學、醫學、物理和文學等領域的諾貝爾得主,成就驚人。
第一個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就出自柏林洪堡大學即當時的柏林大學,他是1901年獲獎的荷蘭教授雅可比·亨裏修斯·凡霍夫因研究出化學動力學定律而獲得諾貝爾獎。
包括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普朗克,哲學家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叔本華,神學家施萊馬赫,法學家薩維尼都曾在此任教。
與此同時,共產黨理論的創始者馬克思、恩格斯都曾就讀過柏林洪堡大學,其他曾在此就讀過的還包括歐洲議會主席舒曼、哲學家費爾巴哈、著名詩人海涅、鐵血宰相俾斯麥及作家庫爾特·圖霍爾斯基等。
走在洪堡校園裏,可以看到一群群膚色各異而同樣行色匆匆的學生。柏林洪堡大學的院係分布廣而散。主樓位於菩提樹下大街6號,外辦、計算機中心以及最大的階梯教室都在主樓裏。不少人文學科的院係分布在主樓的附近,而數學與自然科學係卻搬到了遠在柏林東南角落的阿德勒斯霍夫。在那裏建立的“阿德勒斯霍夫科學、醫學和經濟城”是繼波茨坦廣場之後柏林最雄心勃勃的城市建築。隻是這樣就苦了那些文理兼修的學生,他們常常不得不下了一節課後,匆匆趕去車站搭乘市區快速火車趕往阿德勒斯霍夫,而不計算等車時間的“旅程”也要持續半小時以上。
作為一所有著將近200年曆史的大學,柏林洪堡大學將它以前的一些東西很好地保留了下來。那一棟棟因風吹雨打而顯得破舊的古老建築似乎在向人們講述著發生在它們身上的一個個故事。主樓大廳的牆壁上依然銘刻著馬克思的名言,依然掛著愛因斯坦的畫像,緬懷前人的同時,又在激勵著後人。
在高新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柏林洪堡大學沒有滿足於隻是保留傳統,繼承傳統,它想的更多的是明天會怎麼樣。將數學與自然科學係遷往阿德勒斯霍夫已經展示了洪堡大學不斷發展自己的雄心。
1990年德國統一以後,柏林洪堡大學迎來了新的發展機會,學校在調整科係設置、充實教學力量等方麵下了大功夫。在聯邦和州政府的支持下,柏林洪堡大學數學係及自然科學係搬遷到了柏林高科技園區。最近在德國科研聯合會的一份報告中,柏林洪堡大學科研能力排名令人吃驚地攀升了20個位次,證明洪堡大學在不同尋常的轉製過程中是成功的。
兩德統一十多年後,由於政府預算吃緊,兩所“柏林大學”逐漸開始合作,比如兩校醫學院就於2003年合並成查裏特柏林醫學中心。
從2000年開始,配合德國政府的政策,柏林洪堡大學開始設立擁有學士學位(Bachelor)及碩士(Master)學位的英美製學係,例如統計學學士、統計學碩士、跨大西洋研究碩士、高分子(Polymer)碩士等科係。
在洪堡教育思想的指導下,19世紀以來,德國出現的文學家、哲學家、音樂家、科學家,可說是群星燦爛。在世界學術的各個領域,都處於領先地位。經過幾十年的恢複發展,柏林洪堡大學現有近兩萬學生,並擁有了藏書200多萬冊的校圖書館。如今的洪堡大學,在生物、醫學、數學等方麵實力雄厚,正吸引著世界各國的學子來此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