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強占先機致勝(3)(1 / 3)

2.王翦疲敵滅楚。

公元前224年,秦國滅楚的最後一戰,是由王翦領秦兵60萬攻楚。楚國軍隊由項燕統領傾巢而出。王翦看見楚軍人數眾多,士氣旺盛,便決定采用疲敵戰略,築壘固守,堅壁不戰。秦軍在營壘內進行軍中訓練,養精蓄銳。楚軍本為迎擊秦軍而來,但是求戰不得,屯兵於堅壁之下,鬥誌日漸鬆懈,帥老兵疲。項燕見此狀況,隻得將楚軍東撤。而這時的秦軍個個身強力壯,求戰心切,王翦趁項燕撤退時防備鬆弛,於是抓住戰機,窮追不舍,直追到靳南(今安徽宿縣南),擊敗楚軍,殺其主將項燕,楚軍立即潰不成軍。王翦於是乘勝攻占楚國都城,俘虜了楚王,一舉滅亡了楚國。

3.李世民疲兵敗敵。

公元619年,割據山西的劉武周派宋金剛進逼李世民的勢力範圍。李世民前往征討,與宋金剛相持於新繹一帶。諸將向李世民請戰,李世民說:“宋金剛孤軍遠來,補給困難,糧草全靠就地掠奪,速戰對他有利。我們應當堅守,養精蓄銳,磨掉宋金剛求速戰的銳氣。我另派兵打擊他的心腹要地。這樣,宋金剛必會糧盡計窮,自行逃走。”果然,兩軍相持了半年以上,宋金剛軍中糧食吃盡,不得已隻好撤走,李世民引兵追擊,把宋金剛軍打得一敗塗地。

4.周德威疲敵破梁軍。

公元910年冬,晉將周德威攻梁軍。梁軍慣於築城堅守,不善野戰。周德威為揚長避短,將晉軍後撤。晉軍騎兵有優勢,慣於野戰。於是派300名輕騎向梁兵罵陣。梁將王景仁見晉兵不多,被罵聲所激怒,率全軍出動,晉軍且戰且退,引出梁軍數十裏。晉軍布陣,梁軍也布陣。晉國君主在軍中,想立即與梁軍決戰。周德威說,梁軍因被激怒而出城作戰,倉促出陣,料想未帶幹糧和飲水,過了中午,梁軍必然人困馬乏,而我軍隻有少數罵陣之兵疲勞,其餘人皆是以飽待饑。剛過中午,晉軍向梁軍發起進攻,步兵從側翼包抄。兩軍廝殺到日頭偏西,梁軍支持不住,爭先恐後撤退,亂了陣腳。於是晉軍擂鼓追擊。這一戰梁軍死2萬餘人,晉軍大獲全勝。

5.鄴城之戰。

公元396年,北魏道武帝親征後燕國,進攻鄴城。後燕守將慕容德打退了北魏的進攻。慕容德想乘勝反攻,其部下韓淖認為不可。他說北魏遠征,兵力強盛。鄴城之兵相比之下人數很少。此次擊退進攻,是因為我方有固城之守。因此,我軍不宜動。他提出“深溝高壘,以逸待勞”的戰法,固守鄴城。北魏軍久攻不下,士氣大減,內部出現裂痕,有的軍隊撤走,此時,慕容德率軍追擊,大敗魏軍。曹劌論一鼓作氣

春秋時,齊王拜鮑叔牙為大將,進犯魯國。魯國無將有把握勝齊軍,大臣施伯推薦隱士曹劌當了魯莊公的參謀,一同赴前線。兩軍列好陣勢,齊軍一通鼓響,排山倒海般衝了過來。魯莊公欲令魯軍出擊,曹劌說不可。隻可堅守陣腳,不出戰。齊軍衝不進來,退了下去。過一會兒,齊軍二通鼓響,齊軍再次衝鋒過來,魯軍仍然不出戰,齊軍仍然衝不進來。又過了一陣,齊軍三通鼓響,齊軍衝鋒已沒了士氣,以為魯軍仍然不出戰,又攻不進去。這時,曹劌請魯莊公下令擊鼓出擊,軍士一鼓作氣,把士氣衰退的齊軍打得大敗。齊軍慌忙撤退,曹劌觀察到齊軍是倉惶而退,來不及設埋伏,所以大行追擊,大獲全勝。事後魯莊公問曹劌,曹劌說,軍隊打仗在士氣。“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三通鼓後,敵兵疲憊,士氣低落,而我方正是士氣高漲之時,一鼓作氣便能取勝。毛澤東論以逸待勞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如果進攻之敵在數量和強度上都超過我軍甚遠,我們要求強弱的對比發生變化,便隻有等到敵人深入根據地,吃盡根據地的苦楚,如同第三次圍剿時蔣介石某旅參謀長所說的‘肥的拖瘦,瘦的拖死’……這種時候,敵軍雖強,也大大減弱了;兵力疲勞,士氣沮喪,許多弱點都暴露出來。紅軍雖弱,卻養精蓄銳,以逸待勞。”正是因為毛澤東的這一方針,紅軍打敗了蔣介石發動的四次圍剿。到了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4月,毛澤東打給西北戰場的電報說:“同敵在現地區再周旋一時期(一個月左右),目的在使敵達到十分疲勞和十分缺糧的程度,然後尋機殲擊之。……如不使敵十分疲勞和完全餓飯,是不能最後獲勝的。這種辦法叫‘蘑菇’戰術,將敵磨得精疲力竭,然後消滅之。”

毛澤東16字遊擊戰公式: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蘑菇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