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強占先機致勝(5)(2 / 2)

鄭和在此危急關頭,深知必須先發製人,於是他趁錫蘭軍隊全部離城去海邊的機會,率領手下精兵2000人,攻打錫蘭都城,俘虜了國王。同時又設伏兵,把慌忙從海邊趕回的錫蘭軍隊攔腰截斷,打得他們落花流水。從此,錫蘭國王才臣服明朝。司馬懿神速平叛亂

公元227年,魏國新城太守孟達,秘密聯結蜀、吳謀反。新城是現在湖北房縣。當時魏軍統帥司馬懿得到謀反的情報,他的兵馬住在宛城,就是現在河南省南陽市。按慣例,司馬懿必須向洛陽的魏明帝報告此事,得到批準後才能發兵平叛。但是司馬懿計算路程和時間,不行。從南陽到洛陽往返1600裏,要走半個月。再從南陽到孟達叛變的地方,1200裏,要走10多天。若要等報告魏帝後才發兵,就隻有在孟達叛變後的一個月後,魏軍才能趕到叛軍駐地。

而魏軍4倍於叛軍,但魏軍隻有1個月的糧草儲備,叛軍糧草則夠吃一年,如果向洛陽皇帝請示後再出兵,那麼魏軍到達叛軍地點之時,正是糧盡之日。1個月的時間也讓叛軍做好充足的近戰準備,這樣漢軍必敗無疑。

於是,司馬懿擅作主張,僅8天兵臨城下。孟達驚慌地說:“我才舉事8天,而漢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8天之內,叛兵來不及加固工事,軍心動搖,難以支持。孟達的外甥和部將鄧賢、李輔開門投降,魏軍擁進城內,斬殺孟達,俘虜1萬多人,僅用16天就平定了叛亂。

這是兵貴神速的著名戰例。稍為遲疑,就會喪失戰機。政變:先發製人

政變的特點都是先下手為強,擒賊先擒王。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如果不先下手,那麼他就成了他哥哥、弟弟聯盟陷害他的刀下之鬼了。武則天廢立盧陵王,雍正竊登寶座,慈禧毒殺光緒,都是如此。

勃涅日烈夫發動政變,把赫魯曉夫趕下台,也是先下手為強。

希特勒在1923年在巴伐利亞發動酒吧廳政變,也是先下手為強。

搞政變所用的部隊一般都不多,而是在將被推翻的首腦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發動突然襲擊,形成政變範圍的局部優勢,擒獲或處死原首腦,關鍵在於先下手。“誰開第一槍,誰就第二個死”

一位前蘇聯國際問題評論家對美蘇核對峙有一句形象的話,就是“誰開第一槍,誰就第二個死”。意思是說蘇美都擁有摧毀對方的能力,而且不管你是不是先動手。因為一方如果想製對方於死地,先動了手,而另一方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即可迅速查出你的行為,馬上進行回擊,最後的結果是同歸於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生產了原子彈,並對日本廣島、長崎進行了攻擊,造成了數十萬人死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動搖日本軍心、民心的作用,促成了天皇下定決心投降。

當時,蘇聯也已接近製造出一顆原子彈。1949年9月,蘇聯爆炸了第一個原子彈。不久,雙方又製造了破壞力更大的氫彈。後來雙方軍備競賽加劇,兩國擁有的核彈頭5萬多枚,占世界現存核彈頭97%,其殺傷力相當於200多億噸TNT炸藥。雙方可將對方摧毀幾十次。有些科學家認為,美、蘇如發生核戰爭,地球就要毀滅,會分不清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灰燼。這雖然有點言過其實,但一場前所未有的災難,甚至出現許多科學家所說的“核冬天”是完全可能的。

聯合國秘書處發表了一份《核戰爭的氣候影響,包括核冬天》的報告,這份報告指出,煙霧總量將達到3億噸。同時還有好幾億噸的塵埃會從地表爆炸噴射到大氣層中。“萬物生長靠太陽”,塵埃蔽日,地球會出現嚴冬,人類就無法生存。

正是由於美蘇在核武器方麵旗鼓相當,各有千秋,誰都可以在對方實施突然襲擊後迅速進行第二次打擊。這種勢均力敵的狀況使得美蘇誰也不敢動手。50年代中期以來出現的一係列事件,如第二次柏林危機、古巴導彈危機、中東幾次戰爭,美蘇雙方都在劍拔弩張之後妥協退讓。這是這種力量不相上下,誰都害怕核報複的反映。

可見,核武器既給人類帶來巨大威脅,會造成難以想象的局麵,同時,它又成了製約戰爭、,維持戰後和平的有效工具。人類要想求得永久的和平,消滅核武器是十分必要的。和平競賽,共同發展才是世界唯一的出路。世界戰爭中的突然襲擊

1939年9月1日,波蘭軍隊還在酣睡,德國軍隊出動2300架飛機和萬門大炮,向波蘭全境進行轟炸炮擊,接著64個師以每晝夜30至50公裏的速度向前推進,不到一個月就使波蘭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