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柳宗元《黔之驢》一文道:“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驢一鳴,虎大駭……以為且噬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稍近,益狎”,“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這裏的勝利者,貴州的老虎,便是先禮後兵,後發製人的用計者。在任何時候,當你對對手尚缺乏了解時,不宜主動出擊。驢過早暴露自己有限的實力,優勢和弱點,就造成敵人知我,而我不知敵的被動狀態。先教後誅
對於部下或百姓中犯錯誤的人,明智的上司均采用先教育,屢教不改而後懲治的計謀。這也是先禮後兵的引伸。
三國時名將馬超,備受劉備愛惜,馬超因而不講究君臣禮節,這使關羽、張飛非常氣憤,要殺掉馬超。劉備製止了他們,決定先禮後兵,先教後誅。一天,劉備召見群臣,秩序井然,關羽,張飛分立劉備兩側,威風凜凜,一動不動。馬超進來後,見到這種場麵,立即感到劉備的威嚴,從此檢點言行舉止。既然馬超改了,也就用不著懲治了。這樣,既可生威,又可團結人,改造人,不失為明智。先調解後官司
在經濟合同糾紛或其他糾紛發生後,先采用調解的辦法,調解不成再打官司,這是常用的計謀。糾紛是難免的,但動不動就打這官司,有時也搞得得不償失。所以明智的人,采用先禮後兵之計,爭取私下了結糾紛,冤家宜解不宜結,雙方權衡下來,稍作讓步,化敵為友,比真刀真槍幹一場,要省力省錢,省去很多麻煩。
在離婚案中,雙方自行調解協議離婚,已成為一種可取的辦法。在自行調解不成的情況下,由親友、組織、居民委員會、法院出麵調解,爭取和平解決,雙方心理、財產都不至於受大損失。如果來個一方大鬧,大打出手,要把對方搞臭,勢必引起對方回敬,最後兩敗俱傷。巧取豪奪
巧取與豪奪是兩個步驟。此成語典出於宋·蘇軾《次韻》:“巧偷豪奪古來有”。本來是講以欺哄的辦法騙取,或用蠻橫的手段硬奪。用於計謀,巧取豪奪則與先禮後兵有點相似。
巧取是表麵有禮,實行騙取;豪奪則是無禮硬搶。如果組合起來,先巧取,不得而後豪奪。如狐狸和烏鴉的故事。烏鴉嘴裏叼著一塊肉,立在樹枝上很得意。狐狸站在樹下,讚美烏鴉唱歌的聲音真美妙。烏鴉一聽吹捧,得意忘形,張嘴唱歌,嘴裏夾著的肉就掉了下來,被狐狸撿來吃了。這便是屬於文取,有禮貌之騙取。
前述楚王順手牽羊霸占息國夫人的故事中,楚王先用請夫人敬酒之巧取,先禮後兵。巧取不得,而後設鴻門宴抓捕息國國君,用他的死活來換取息夫人,這便是巧取不成之後的豪奪。交通警執法先敬禮後罰款
一個車禍肇事者,或者是違章行車者,例如闖了紅燈,在單行線逆行等被交通警示意停車後,心情緊張,心有餘悸。按照心理學家的意見,交通警不宜一見麵就直接批評和處罰,而應首先立正,向肇事者敬禮,給對方精神以緩解,使對方消除抵觸情緒,然後再心平氣和地從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按章照罰,一般這樣肇事者比較容易接受,不會再為處罰的事發生爭執甚至滋事。這便是現在的交通警普遍先禮後兵的特殊效果。先發製人
班超先下手,脫險又建功
漢朝的青年班超,被派作為外交官的隨從武官,帶領36人,出使西域各國。首站到達鄯善國。鄯善國王頭幾天熱情招待,後幾天就冷淡起來。原來鄯善國處於匈奴與漢朝之間,處於被爭奪的地位。班超敏感地覺得這一定是匈奴也派使者來了。現在的冷淡潛伏著他們的生命危機。於是,他們對負責招待他們的鄯善國人進行恐嚇,得知匈奴使者的人數和住宿地。然後,他向手下36名武士分析形勢,這時隻有上中下三策。下策是坐以待斃,中策是逃走,但逃不多遠仍是死路,上策是先下手為強。大家同意了,便在當天夜裏摸到匈奴使者住處,匈奴使者毫無防備,100多人全部在睡夢和慌亂中被殺。這樣,鄯善國向漢朝親近了。班超先發製人,既脫了險,又為國建了奇功。鄭和先發製人降服錫蘭國
明成祖時,太監鄭和三次下西洋,率領艦隊,載著珠寶、土產等,恩威並施從事外交活動,使沿海小國臣服明朝。
一次,他們抵達錫蘭國。當地的中國移民向鄭和申訴了錫蘭國王虐待來此拜佛的中國人。鄭和派人晉謁國王,國王競假意邀請鄭和入城,想要趁機扣留他們,同時將全國5萬兵馬傾巢出動去海邊搶掠鄭和的船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