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孟浚《本事詩·情感》記載,南朝陳將亡時,附馬徐德言預料妻子樂昌公主將被人掠去,便打破一麵銅鏡,各拿一半,作為以後重見時的憑證,並約定正月十五日賣鏡於市,以相探詢。陳亡後,樂昌公主被楊素占有。徐德言經過流離逃亡,免得一死,於正月十五日到京城市場,正遇一人高價叫賣破境,與他身邊所藏的破鏡正可相合。於是他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複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原來賣銅鏡者是公主派的仆人。公主被楊素霸占之後,國破家亡而沒有自殺,姑且忍辱負重,屈從楊素,正是臥薪嚐膽的韜晦之計,為的是能破鏡重圓。楊素見公主得破鏡之詩後悲泣不食,問其緣故,深為其夫妻情愛所感動,便讓公主與其原丈夫重新團聚。破鏡重圓便作為成語,作為美談,流傳至今。蒙難著述文化經典
《史記·太史公自序》:“昔西伯(後為周文王)拘羨裏,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即《呂氏春秋》);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司馬遷本人也是遭受宮刑而作《史記》,列寧流放西伯利亞而寫作《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車爾尼雪夫斯基在坐牢時寫作小說《怎麼辦?》,曹雪芹舉家食粥而著《紅樓夢》。
這些皆是臥薪嚐膽、發憤圖強之大例也。武俠小說的複仇模式
中國在近期興起的新派武俠小說熱中,無論是金庸、梁羽生、蕭逸、古龍,還是其他著名武俠小說家的作品,他們作品中的主人公總是在其父輩連同自己深受奸臣、惡霸的殺害、蹂躪之後,漏網逃入深山,拜得隱居的世外高手的教育,臥薪嚐膽,苦練絕世之功,然後複出,為世人殺掉那些奸臣、惡霸,同時也為自己父輩及親人複了仇,他們自己也成為武林新風之領袖,或者再次化入民間。聖保羅走進大沙漠
聖保羅曾經迫害耶酥的猶太信徒,但有一次當他在走向大馬士革的路上忽然得到一個啟示,於是他沒有同人商量,徑直地走進了阿拉伯的沙漠。一直到三年以後他才重新回到耶路撒冷同從前的那些使徒見麵,並且宣傳一種新的教義,他認為不應分希臘人或猶太人,受割禮的或未受割禮的,蠻族、西徐亞人、為奴的或自由的,他們都一樣是人,不應該再像以往那樣迫害一部分人,抬舉一部分人。穆罕默德的退隱與選亡
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一生有兩次創造性來潮。一次是他開始他的宗教使命之前,退隱了15年之久,同商隊生活在一起,往來經商於阿拉伯綠洲和敘利亞沙漠城之間。第二次是他的政治加宗教的創造性來潮,是以這位先知的退隱和逃亡開始的。他離開了他的麥加綠洲故鄉而逃亡到另一個敵對的雅特立布綠洲,“逃亡”(Hirah)在所有的穆斯林眼光裏,乃是個非常重要的日子,因為穆罕默德在這一天作為一個被追捕的逃亡者逃出了麥加,這一天被選為伊斯蘭教時代的紀元之日。他這次逃亡達7年之久,當他回到麥加時,並不是一個被赦免了的流亡犯,而是半個阿拉伯的上帝和主人。馬基雅維利(公元1469~1527)從監獄走向農莊
意大利著名政治學家馬基雅維利以他的名著《君主論》等流芳百世。他本來具有天賦的非凡政治才能,他29歲時擔任了當地政府秘書。他是佛羅倫薩人。那正是法國征服了意大利的時期。他獲得了當時稱為新的“蠻族”強國即法國的第一手材料,成了當時的所有意大利人中也許是最有條件幫助意大利解除政治困境的人。可是由於佛羅倫薩內政上的一次突然變動,他在1512年被解除政府秘書之職,第二年又被投入監獄,受了酷刑。他後來雖然出了監獄,但他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答應從此以後永遠在郊外農莊務農。他白天幹活,晚上脫掉髒衣,走進自己的書齋,“走進了古代人物的古代宅第裏去”,即走進古代人物的思想境界中去。若幹年臥薪嚐膽。寫出了經世不衰的政治學著作:《君主論》、《李維論》、《戰爭藝術》、《佛羅倫薩史》,這些著作乃是西方現代政治哲學的種子。但丁:流放與《神曲》
但丁比馬基雅維利早約200年。但丁在佛羅倫薩愛上了比特麗斯,可是她死了,直到死她還是別人的妻子。但丁在佛羅倫薩參加了政治活動,結果被判處流刑,終身都沒有重返故土。但是,但丁在故鄉被放逐了,卻變成了全世界公認的公民。他在愛情死亡、政治死亡之後,臥薪嚐膽,退隱複出,創作了他的不朽作品《神曲》。複出不一定是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