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境界。
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處於高層的大人物往往比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更容易相處。故事講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一個士兵,他大聲喊叫:“消滅那個該死的對手。”可是他懊惱地發現自己所冒犯的人是“思傑克”潘興上將。當這個士兵結結巴巴地道歉時,潘興上將輕輕拍拍他的後背說道:“沒關係,孩子。”
上將的形象沒有被士兵的褻瀆所傷害。
我總認為發怒的人是弱智,生氣的人是替別人的過錯承擔痛苦的人。當一件事情發生時(當然是不好之事),要麼去寬容,要麼去解決,生氣是一種浪費。大糊塗乃是大聰明。
《菜根譚》中教人圓滑處世的智慧之一便是寬容他人,寬容同事方能建立起的良好的人際關係。像班超、歐陽修一樣,寬容他人的過錯,就會贏得朋友,贏得同事的佩服與尊敬。寬容同事可以消除彼此之間的怨恨,原諒同事的錯誤可以創造一個寬鬆的工作環境。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隱私,不念人舊惡,二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
寬容他人,需要自己有度量。何謂“度量”?度量,原本是指計量長短和容積的標準,人們後來拿它喻指人的器量胸襟。柳宗元在《柳常侍行狀》中道:“惟公質貌魁傑,度量宏大。”就是這個喻義了。
有的人豁達大度,“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裏能撐船。”藺相如位尊人上,廉頗不服,屢次侮辱之,但他仍以國家利益為上,以社稷為重,處處忍讓,是度量大也。三國時期的蔣琬,身為尚書令,找一個部下談話,那人不理他,他不計較。還有下屬在背後說他的壞話,認為他辦事不行,不如前人。有人向他告發,他也毫不介意,還說他說得對,我確實不如前人。何以如此?氣量大也。
有的人卻氣量狹窄,錙銖必較,小肚雞腸,不能與之共事。西方近代天文學之父弟穀就曾是一個度量狹小的人。他在學校讀書時,因為一個數學問題與一個同學發生爭執,他竟決定與之決鬥。決鬥中,弟穀的鼻子被對方削掉,隻好在下半輩子,戴著個假鼻子度日。
與同事相處要看到其長處,包容其缺點。孟嚐君出使秦國時,遭人讒害,秦昭王把他囚禁並想殺了他。危急之時,孟嚐君就想到向昭王的寵姬求救,而那寵姬卻想要孟嚐君那件已獻給昭王的白狐裘。孟嚐君的一位食客,曾是偷盜之徒,他使出拿手絕活,幫孟嚐君盜出那件白狐裘,獻給了這個寵姬而使孟嚐君獲救。
孟嚐君被昭王釋放後,急馳回國,走到函穀關時,已是夜半,須到雞叫時方可出關。於是食客中又有一個善學雞叫的人學了幾聲雞叫,才使孟嚐君逃出函穀關,回到齊國。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我們不要太苛求,與各種不同的人都要交往,事實上很多人都是有著缺點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