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脾氣是一個人在社交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因此,做人做事切莫意氣用事,“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平日工作勤懇、業務熟練的人卻難以受到大家的歡迎。他們往往總是自以為是,容不得任何批評建議,常怒氣衝衝,向同事發脾氣,或是為一點小事到處抱怨,罵罵咧咧,或是牢騷滿腹,怪話連篇。學曆高、能力強、經曆多、見識廣,未必能改善一個人的“人緣”境況,他們照樣可能陷入苦悶和孤立。
人與人之間的情緒是會互相感染的,誰都討厭無故傷害別人情緒的人。哪怕他是為了工作,為了“正事”。其實上班也如同演戲。後者演的是角色,與真我不見得相同,而前者要演的也是種種角色,不見得與真我完全一致。好演員能很快“人戲”,並且可以既將戲裏戲外分得很清,又看不出虛偽和矯揉造作。因為他能夠收放自如地執行工作,把自己原來的情緒放在一邊,專心配合領導、同事的工作要求,表現出適當的情緒,從而製造了一個輕鬆、適宜的氣氛,既有利於同事表現合理的情緒,也無疑會令自己受歡迎。
毫無理智地放縱自己的情緒,會傷害別人也會傷害你自己,別人不舒服你也不會舒服。在《水滸傳》裏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卻說宋江聞知李魁被奸人所害,下令軍中,限三日內製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次日,帳下兩員末將林衝、武鬆報告魯智深,三日內辦妥白旗白甲有困難,須寬限方可。魯智深大怒,讓武士將二人綁在樹上,各鞭五十,打得二人滿口出血。鞭畢,魯智深手指二人:“到時一定要做完,不然,就殺你二人示眾!”林衝、武鬆受此刑責,心生仇恨,便於當夜,趁魯智深大醉在床,將其刺殺。
人皆有七情六欲,遇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時,難免情緒激動,發火,憤怒。這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的生理和心理反應。但這種激動的情緒不可放縱,因為它可能使我們喪失冷靜和理智,使我們不計後果地行事。因此,我們在遇到事情時,在麵對人際矛盾時,要學會克製,學會忍耐,而不要像炮撚子,一點就著。
中國古代作戰時,一方攻城,一方守城。守城的將護城河的吊橋高高吊起,緊閉城門,那攻城的便無可奈何。實在不行,攻城的便在城下百般咒罵,非要惹得那守城的怒火中燒,殺出城來——攻城的就可以乘機獲勝了。兵法上這叫“激將法”。但如果守城的能克製忍耐,對方也就無計可施了。敵我作戰需要有克製忍耐的大將風度,就是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也須有克製忍耐的涵養。
克林頓說得好:“與其為爭路而被狗咬,不如讓路給狗。因為即使將狗殺死,也不能治好受傷的傷口。”中國古語也講:“小不忍則亂大謀。”如果你想和對方一樣發怒,你就應想想這種爆發會產生什麼後果。如果發怒必定會損害你的身心健康和利益,那麼你就應該約束自己、克製自己,無論這種自製是如何的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