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隻鬥誌而不鬥氣(1 / 1)

人也是動物,可是人和其他動物不同點之一便是:人會“鬥氣”,其他動物雖然也會相鬥,但不會鬥氣。為什麼呢?

因為動物都很現實,它們相互爭鬥,隻是求生存、求繁衍而已。而人是感情動物,也是文化動物,麵子、自尊、身份、地位,這些東西一旦受到傷害,就會作出反擊。說來這也是人之常情。可是一旦反應過度,就有可能激化矛盾,使衝突越演越烈,從而傷害到現實利益,這就叫“鬥氣”,是很不值得的。

朋友間意見不合而吵架,兩人都很生氣,誰也不想先開口道歉,結果導致矛盾惡化。這便是“鬥氣”。

A得罪了,回頭報複,失了顏麵,與結怨,從此時時鬥,處處鬥,事事鬥!這也是“鬥氣”。

甲公司生產某產品,獨占市場。乙公司也推出類似產品,瓜分了甲公司一半市場,並聲言將擊敗甲公司。甲公司不甘示弱,花大錢打廣告,發誓把市場奪回來!這也是“鬥氣”。

鬥氣是人類很自然的反應,可是鬥氣隻能帶給人一時的滿足,本身並沒什麼建設性,甚至可以說,鬥氣的破壞性大於建設性。原因有很多。如:

1)鬥氣會喪失掉你應追求的目標。例如夫妻鬥氣會妨礙家庭幸福;兩人鬥氣,會荒廢事業;兩個公司鬥氣,會互相毀滅;兩個國家為鬥氣而打仗會使民不聊生。

2)鬥氣會使理性失去清明。“氣”是屬於情緒性的,“氣”的存在,使人呈現感性的一麵,但若上升到要“鬥”的程度,往往會做出錯誤甚至後悔莫及的決定。

3)鬥氣有時是對方的策略。或許他知道你容易動“氣”,所以故意挑逗你,好把你引上歧路,讓你因此毀滅;或許他不知道你是不是容易動“氣”,但激一激你,可以了解你的底細,而他的目的,當然也是為了破壞你,或是毀滅你!

4)鬥氣會使人格變小,因此而忘了“氣”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事,更廣大的天地。

聰明人鬥“誌”而不鬥“氣”。

“誌”指“誌向”,也就是抱負、理想及對未來的規劃。換句話說,不管別人對你如何,也不管自己心裏感受如何,而是堅定地奔赴自己的目標,也不在乎對方是不是跑在你前麵,你隻走你該走的路。“誌”也指“理性”,也就是說,讓理性來引導,你的每一個作為都經過仔細的思考,絕不衝動,不感情用事。

三國時代,諸葛亮與司馬懿棋逢對手,上演了一場場精彩的對決之戲。諸葛亮雖然多次占據上風,可卻一直沒徹底擊敗司馬懿。

諸葛亮六出祁山時,司馬懿仍然采用堅守不戰的戰術,諸葛亮千方百計,都不能達到目的。於是寫了一封侮辱其懦弱的信,並附送一套女人的衣服,意在激怒對手出城決戰。

魏軍將士見主帥受辱,十分憤怒,紛紛要求與蜀軍決戰,假使司馬懿不能忍一時之氣,貿然決戰,就可能給諸葛亮以可乘之機,從而導致失敗。可是,司馬懿並沒有上當,他坦然接受了這一“禮物”,以酒宴招待使者。從使者口中,了解到諸葛亮日常的工作和休息情況,並斷定其必不能持久。諸葛亮接到回複後,也不得不感慨:最了解他的人,正是司馬懿。果然,不久後,諸葛亮就因積勞成疾病逝於軍中。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而他的對手司馬懿卻以超人的堅韌和度量,成了最後的勝利者。

“氣是空的、虛的、浮的,因此也是不長久的。而”誌“卻是實的,穩的、充滿力量的。因此”誌“對”氣氣絕無勝算。很多人的失敗都因鬥氣,這些人到年紀大了,才知道鬥氣的幼稚可笑。

所以,聰明的人隻鬥誌而不鬥氣,甚至根本不鬥——不與人鬥,隻跟自己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