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呢?這不能不歸功於我們的琢玉工人的智慧。我國的琢玉技術在商周時已很精湛,至遲到
春秋,玉匠們就能把硬度5~7的軟玉和硬玉琢成各種形狀的玉器。因此在戰國時把硬度隻有
5.5~6.5的天然磁石製成形體較簡單的司南,就更得心應手了。
天然磁石在琢製為司南的過程中,不易找出準確的極向,且也會因受震、受熱而失去磁性。
加工出來的司南本身很重,與地盤接觸轉動時的摩擦力又較大,因此指向效果不是很好。於
是,這種指南針的鼻祖沒能得到廣泛的推廣應用。這卻為指南針的出現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一針見磁自辨南北
經過長期的探索,到了唐末宋初時期,我們的祖先終於發明了兩種人工磁化的方法,指南針
也就應運而生了。
一種方法是製作指南魚。宋代曾公亮等著《武經總要》中記述了指南魚的做法:把薄鐵
片剪裁成長2寸、寬5分、頭尾像魚形的鐵片,把它放到炭火中燒得通紅,一方麵增加鐵分子
的活力,打破分子間原來的穩定排列,使分子在重新排列時形成磁性;另一方麵,通過灼燒
、淬火(放到水中數分鍾),增加了鐵片的鋼性,使鋼鐵磁化後不容易退磁。而在淬火時,把
“魚尾”正對著北方,“魚頭”就自然對著南方,實際就是把一塊高熱的鐵片放在地磁場中
,使它在驟然冷卻時,在地磁場的作用下,分子重新排列,鐵片被磁化。但因地磁場磁性太
弱,磁化也較微弱,因此,為加強磁化的程度,就把這“魚”放在密閉的容器中保存一段時
間,這個容器實際是放有永久磁鐵的匣子,以便使它強化“魚”的磁性。這樣做成的“魚”
就是指南魚。
這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地磁場磁化鐵片的實驗,說明我們的祖先在當時就對鐵在地磁場中磁化
的原理已經有了相當的認識。類似的方法直到600年以後的1600年才被歐洲人掌握。不過,
用這種方法所獲得的磁性較弱,影響了指南魚指南的準確性。
另一種方法是用天然磁石來摩擦鐵針,使鐵針磁化,製成指南針。這種磁化方法簡單而有效
,所以就很快地推廣開了。宋代大科學家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記載了針形。
指南針的四種裝置方法:一是水浮法,就是使磁針中部穿在一根燈芯草中,一起懸浮在水麵
上;二是指爪法(也叫指甲旋定法),就是把磁針平放在指爪甲上,由於爪甲摩擦阻力較小,
磁針很容易轉動,就會在地磁場的作用下自動地指定南北方向;三是碗唇法(也叫碗沿旋定
法),就是把磁針平放在碗唇(碗的邊緣棱)上,指向原理與指爪法相同;四是縷懸法(也叫絲
懸法),就是用一根繭絲係在磁針腰上,用芥子大小的蠟將它固定好,懸掛在沒有風的地方
,就會自然指向南北。
正如在使用司南時需要地盤配合一樣,在使用指南針時也需要有方位盤相配合,故此指南針
也叫羅盤針。磁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稱為羅經盤或羅盤。羅經盤的出現,是指南針發展史
上的一大進步,隻要一看磁針在方位盤上的位置,就能定出方位來,羅盤有水羅盤和旱羅盤
兩種。它們的區別在於:旱羅盤的磁針是以釘子支在磁針的重心處,並且使支點的摩擦阻力
十分小,磁針可以自由轉動。顯然,旱羅盤比水羅盤有更大的優越性。它更適用於航海,因
為磁針有固定的支點,而不會在水麵上遊蕩。但是,它在海上應用仍有很大的不方便,當盤
體隨海船做大幅度擺動的時候,常使磁針過分傾斜而靠在盤體上轉動不了。1560年,意大利
的卡爾達諾發明了新的磁針裝置。這是一種利用三環式懸掛法的裝置,無論船如何顛簸搖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