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電子領域新革命(2 / 3)

個多月的苦幹,終於結出碩果。1958年9月12日,世界上第一批(共3塊)平麵型集成電路——

相移振蕩器製成了。翌年3月,該集成電路首次在美國無線電工程師協會舉辦的展覽會上展

出。

幾乎與此同時,美國仙童公司的諾依斯等人也在進行集成電路的研究。他們曾經在晶體管的

發明人肖克萊的手下工作過。基爾比發明集成電路的消息傳來,更加鼓舞了他們深入研究的

決心。他們發現,基爾比僅僅是在一塊半導體材料上同時製造出幾個元件,而元件之間還要

靠纖細的金屬導線焊接起來,這樣並不能發揮“集成”的作用。於是,他們采用平麵晶體管

製造工藝,依靠矽晶體氧化生成的二氧化矽對摻雜的屏蔽作用,並在二氧化矽的表麵上沉積

金屬作為導線,從而不用焊接而形成了完整的集成電路。

因此,實事求是地說,是基爾比發明了第一塊集成電路,而諾依斯則使集成電路的製造更專

業化,並將它推向工業化生產。

集成電路的出現,適應了電子技術發展的需求,主要是實現了電路的微型化、高速度、高可

靠和低成本。

無論是計算機、電視機、雷達還是別的什麼電子儀器,在誕生之初並不能很快得到廣泛應用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設備的體積和重量太大。比如現在早已普遍使用的電子手表,其核心是

一塊包括大約3 000個晶體管的中規模集成電路。倘若用晶體管和其他分立元件來組成這個

路,那麼這塊“手表”大概要比一台電視機還要笨重。由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組成的微型計算

機,其功能早就超過了50年代所謂“大型”計算機。這就是集成電路帶來的微型化。

微型化的同時帶來了高速度。因為盡管電信號的傳播速度是300 000千米/秒,但這也意味著

,信號每通過30厘米的導線,就要延遲1納秒的時間。倘若電子設備是由幾十萬、上百萬

分立元件組成,它們之間的連線總長度就十分可觀,每一個信號僅僅在這些導線上通過,延

遲的時間就會達到若幹毫秒,這對於要處理大量信號的現代電子設備來說是無法容忍的。

隨著電子設備中元件數量的增加,可靠性也顯得越發重要。例如,一個包括300萬個晶體管

的處理器,假如用分立元件來組裝,即使每個元件能可靠地工作100萬小時(這是根本不現實

的),那麼平均每20分鍾就會出現一次由於元件失效造成的故障,而為了排除這個故障又不

知要費多少時間!

集成電路上的所有電路都是一次性製造出來的。大規模集成電路和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的製造

成本相差並不懸殊。這就像照一張集體合影的成本並不比照單人照片更貴一樣。

全麵出擊重大突破

集成電路的發明是繼電子管、晶體管發明之後,電子技術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集成電路誕

生後,很快被用於電子計算機中。集成電路的電子計算機,稱為第三代電子計算機。

影響最大的第三代計算機,是國際商用機器公司(英文縮寫為IBM)生產的IBM360計算機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