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稱之為“第三代電子計算機的裏程碑”。
在電子計算機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發展時期,IBM公司使用的元件主要靠外購,而在第三代的3
60係列計算機的開發中,該公司開辦了幾個元件廠,自行生產集成電路,隻外購少量元件。
從此,IBM公司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製造公司,也是一個具有先進水平、規模很大的
元器件研製生產單位。
IBM360計算機係列在1965年問世。由於它具有通用性、係列化和標準化等優點,性能價格比
(性能與價格之比)高,取得了極高的利用率。到1970年7月1日止,共售出32 300台,對美國
至全世界的計算機行業都有著深遠影響。無論是日本和西歐,還是前蘇聯和東歐,都紛紛參
照和仿製IBM360製造與360係列機兼容的機型。從此,向IBM係統靠攏、看齊,成了計算機行
業中一種世界性的趨勢。
技術結晶電子革命
集成電路是現代高技術的產物,這是毋庸置疑的。
看似並不引人注目的集成電路,卻是整個電路的核心。在一塊芯片上集成越來越多的電子元
件,主要不是靠擴大芯片的麵積,而是不斷縮小每個元件和元件間連線的尺寸,這就帶來加
技術的革命——超精細加工技術。實際上,現代集成度超過百萬元件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
芯片麵積仍然在1厘米2以下。
1964年,包括4個“邏輯門”的小規模集成電路出現了。
幾年以後,人們已經能在米粒大小的矽晶體上製造出包括幾十到幾百個元件的中小規模集成
電路。習慣上,人們將包括不超過10個邏輯電路、元件數在100個以內的的集成電路稱作小
規模集成電路,而將包括10~100個邏輯門電路、元件數在10~1 000個的叫做中規模集成
電路。
1967年,大規模集成電路出現了,它的標誌是在一塊矽晶體芯片上包含100~5 000個“等效
門”,即功能相當於這麼多邏輯門電路,元件數在1 000~10萬個的叫大規模集成電路。
10年後的1977年4月,一塊麵積隻有30毫米2的矽晶體上,竟集成了13萬多個晶體管,從而
標誌著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誕生。
20世紀90年代以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更加迅猛,包含300萬~500萬個晶體管的
計算機中
央處理器和隨機存貯器早已商品化。有人預言,到本世紀初,在一塊芯片上集成上億個晶體
管是完全可能的。
隨著技術的發展,現代納米技術(1微米等於1 000納米)在集成電路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集成電路的誕生,帶來了電子領域的根本性革命。它對航空航天技術、自動化技術、激
光技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而微型電子計算機的誕生則可以說是集成電路發展的最高成
就。另一方麵,集成電路的急劇發展也使得電子產品的價格性能比急劇下降,達到了空前的
普及,從而使人類真正進入電子化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