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窺測天地間
遙感技術的發明
“白天黑夜,穿雲透霧”,不再隻是傳說,遙感技術的發明,使人類也有了“火眼金睛”,
神話故事在人間生了根,發了芽,變成了現實。
火眼金睛穿雲透霧
神話小說《西遊記》裏,孫悟空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無論白天黑夜,都能夠穿雲透霧,看
人們肉眼看不見的東西。這個故事是家喻戶曉的。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這類神話傳說
和故事已逐步成為現實。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遙感技術,就是這樣的“火眼金睛”。
遙感就是從遙遠的地方感知物體的特征。1962年,美國一些科學工作者,在分析了從宇宙空
間拍攝的大量有關地球的照片後,發覺這些照片能夠用來研究地球的自然環境。於是,密執
安大學舉行了第一次“環境遙感討論會”。這樣,正式文獻中開始出現遙感一詞。
1839年人類獲得了第一張攝影照片,並很快將攝
影技術應用於地圖測繪。1858年,人類用氣球作運載工具,拍攝了巴黎市區,獲得了第一張
空中攝影照片。6年後用飛機攝影拍攝了意大利森托塞爾地區,得到人類
第一批航空照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皇家空軍研製了第一台實用型航空攝影機,不久
航空偵察攝影就飛速發展起來。德國軍隊
當時也重視航空偵察攝影,僅在西線使用的航空攝影機就達兩千多台。戰後,航空偵察攝影
在科學和商業上卻有了長足的進展,開始在地球科學和農業科學上廣
泛應用。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航空偵察攝影才又一次發展起來。蘇聯空軍攝影偵察部隊
在斯大林格勒等戰役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美國用航空照片繪製了很多地區的精確地圖,同
時又用照相偵察作為太平洋戰爭的主要情報來源。二次大戰後,航空攝影在生產和科研各領
域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像U-2等高級偵察飛機。可是,這種航空拍攝的照片每幅所攝麵積最
多隻能達到900平方公裏左右。如果要用航空攝影把我國的遼闊疆土拍攝一遍,大約需要150
萬張照片。所以,要用航空攝影把整個地球拍下來,仍然是遙不可及的設想。
到了20世紀50年代後期,火箭把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幾百公裏的高空。科學技術出現了一個大
突破,然後,人們又把探測儀器裝到衛星上,利用遙感技術把地球上山脈河流的分布,雲層
海流的動態,春夏秋冬景色的變化等等,看得一清二楚。這樣,了解地球就不受高山
、大洋、沙漠、國界等地麵條件的限製,地球表麵再沒有人們難以窺測的神秘地區了。
1972年美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地球資源技術衛星(現改名叫陸地衛星)。它送回來的世界各
地的大量地麵圖像,使人們第一次真實而又完整地看到了自己居住的地球。利用這些圖像,
很快地製出了有史以來最準確的地圖,在漫無邊際的荒野中找到了礦藏,在無垠的沙漠中找
到了通往水源的“綠色”道路。還可以利用這些圖像,調查森林麵積,預報小麥產量,研究
生態環境,研究海洋,合理規劃城市……衛星遙感圖像的應用,使人們獲得了意想不到的結
果和巨大的經濟收益,吸引著各國的科學家和有關部門,現在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
區開展了這項活動。遙感事業蓬勃開展。
遙、敏、快、廣前景廣闊
遙感技術,就像人們用眼睛觀察和識別各種物體一樣,但有其自己的特點,可以概括為“遙
、敏、快、廣”。
遙,就是可以在太空探測遙遠的地球,也可從地球或更多地從衛星、航空飛機基地探測地球
以外的對象,距離可以是幾百公裏、幾千公裏,或者更遠。地球資源衛星拍的一張照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