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空中“王牌”
隱形飛機的發明
隱形飛機采用多種隱形技術,使對方的雷達、紅外傳感器等探測係統功能減弱,當其被發現
時已措手不及。它問世以後,在戰場上逐漸嶄露頭角,引起人們的關注。
隱跡潛蹤始露頭角
自古以來,人們就想隱身。在古代神話故事中就有“隱身人”,會施“隱身法”,能使人隱
身,使物隱身,讓人感到神秘莫測。到了近代,人們想用科學方法來隱身,成為“隱身人”
。1879年,英國作家威爾斯寫了一本科幻小說《隱身人》,小說中主人公服用了一種神奇藥
水,成了“隱身人”,別人看不見他。
現代武器設計師也想使武器“隱身”,使敵方發現不了,可以隱蔽地攻擊敵人目標。隱形武
器的設想就這樣產生,並開始探索、研製隱形武器。
探索隱形武器的試驗,開始於20世紀40年代。1943年,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傑塞普博士提出一
種新奇想法:使軍艦“隱身”。美國海軍支持這位博士進行軍艦隱身試驗。
傑塞普博士在海軍的一艘驅逐艦上安裝了一種磁力發生機,它能產生交變磁場,使軍艦上出
現一種綠色煙霧。交變磁場越強,綠色煙霧就越濃。試驗開始後,軍艦周圍煙霧彌漫。海麵
上,用肉眼已看不到軍艦,出現了
隱形效應。
但是,試驗發生了意外,參加試驗的人,事後有的進了醫院,有的精神失常,有的死去。連
傑塞
普博士本人也未能擺脫厄運,於1959年4月悄然死去。此後,人們再也不去搞那種“肉眼看
不見的隱身”試驗。
從20世紀的60年代到80年代,隱形武器的發展尚處於探索階段,人們從氣動力學、數學、電
磁學、光學、材料學、信息處理等方麵進行研究,探索隱形技術的原理、方法,並進行驗證
。這樣,為隱形武器的研製創造了條件,打下了基礎,使得隱形技術有了長足進步。
王牌技術探源溯流
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了隱身技術,又叫隱形技術。它通過降低兵
裝備等目標的信號特征,使其難以被發現,它是傳統偽裝技術走向高技術化的發展,被軍事
界稱為“王牌技術”。軍事上用的隱身技術實際上就是減少目標的觀測特征,當對方利用一
些探測設備探測時,把大的目標誤認為小目標,造成判斷錯誤,所以有時把隱身技術又叫做
“低可探測技術”,而不是用肉眼完全看不到的。
雷達成為一種重要的探測工具後,雷達隱身自然就成為一種重要的隱身技術。雷達發射電磁
波,遇到金屬目標會發生反射,一部分反射波被雷達接收,目標就被發現了。根據反射波還
可以探測出目標的大小和距離。雷達探測目標和目標本身的形狀、大小、材料有關係,和雷
達探測角度也有關係。為避免雷達波的探測,可以從目標的設計上想一些辦法,使它盡量減
少雷達波的反射。回波減小,也就減少了雷達接收機所能夠截獲的電磁波的能量,使得雷達
對目標的探測距離縮短,起到一定的隱身作用。
有時可以通過改進結構設計,使紅外探測設備難以發現,稱為紅外隱身技術,也可以用吸收
外材料設計武器,武器所發出紅外線主要還是它的發動機部分,不管是坦克、車輛、艦艇
都是一樣的。發動機工作會發出很多熱量,輻射紅外線較多,因此很容易被紅外線偵察發現
。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采取在燃料中加入添加劑,這樣在排氣中紅外線輻射就大大減弱。另外
還可以用改進
發動機噴管的辦法減少紅外線的輻射,也可以用一些吸收熱輻射的材料覆蓋在飛機或坦克的
麵上,使得紅外線輻射減少,以上種種都可起到不被紅外偵察發現的作用。現代飛機、軍艦
導彈等等大型兵器上都準備很多雷達、無線電台、電磁幹擾設備、導航設備等等,電子設備
所發射出來的電磁波很容易被敵人截獲、識別,因此暴露目標,減少目標的有源電磁波輻射
也是隱身技術很重要的方麵。
光隱形技術,這是一種使目力與光學觀察器材發現不了的隱形技術。其方法是盡量降低飛機
、坦克、艦艇等武器與所處環境的顏色、亮度差別,如采用與背景反射光波一致或近似的塗
料塗刷表麵;采用化學方法消除飛機等飛行器的尾跡;利用地形及能見度不良的自然條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