譽。這項技術是早期體外受精實驗成功的關鍵。
1970年,斯特普頓和愛德華宣稱,他們已作好把胚胎植入子宮的一切準備。但是,後階段的
研究困難
重重。在1987年萊斯莉受孕和分娩路易斯以前,兩位醫師曾經試驗了大約200次,都失敗了
他們實際上已使30名婦女受孕成功,但是沒有一名婦女把胎兒懷到足月。早在1970年,他倆
就曾認為勝利在望,第一個體外受精產生的嬰兒即將誕生,可是結果卻功敗垂成。他們
又花費了八年時間才獲得成功,這是對兩位醫師堅持不懈地努力的獎賞。
長期多次失敗的原因之一是他們把受精胚胎植入子宮以前,在培養皿中發育時間太長。嗣後
,英國伯明翰大學馬斯頓醫師用恒河猴作實驗證明,如果在卵細胞受精後經過一次分裂後即
作早期胚胎移植,就能獲得成功。斯特普頓和愛德華在馬斯頓實驗的啟示下,找到了成功的
方法
。在卵細胞受精後僅兩天半,就冒險把胚胎植入萊斯莉的子宮內,比以往任何一次實驗都早
。在以往實驗中,他們是把胚胎培養四天半以後才植入母親子宮中。
如同移植手術一樣,問題在於母體對胚胎的排斥反應。正常妊娠時,卵子從卵巢經過
輸卵管輸送到子宮內,從未離開母體,因而不會成為“異物”,直到充分發育的胎兒在分娩
時被排出母體。而經體外受精後再植入的胚胎則不同,有可能被母體視為“異物”。胚胎在
體外發育的時間越長,被母體作為“異物”排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可斯特普頓仍對萊斯
莉抱有很大希望,1977年,布朗夫婦勇敢地破除傳統生育觀念,大膽地進行了試管嬰兒的科
學試驗。試驗成功了,布朗夫婦終於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
自第一個試管嬰兒問世以後,全世界掀起了試管嬰兒熱,發達國家競相研究試管嬰兒。
1978年10月3日,世界上第二個試管嬰兒在印度的加爾哥達醫院降生;1979年初,蘇格蘭
出世了第三個試管嬰兒;1980年初,美國第一個體外受精中心在弗吉尼亞州諾福克市開張;
1982年,路易斯·布朗的試管妹妹納塔莉出生;
1988年,中國北京和湖南經過五年多試驗,成功地完成了中國首例試管嬰兒實驗;到1990年
,全世界已經有近一萬名試管嬰兒相繼誕生;1995年8月18日,上海市首例試管嬰兒在上海
醫科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呱呱墜地……
電子探針福蔭人類
美國自從20世紀70年代開展試管嬰兒措施以來,多胞胎現象便逐漸有所增加。“多子並非多
福”,多胞胎的嬰兒死亡率和早產率都比較高,對胎兒和母體的健康都不利。
婦產科醫生說,如果不能保證將健康的受精卵植入受術婦女的子宮,她們就不得不一次又一
次地接受試管嬰兒手術,這不僅要花大量費用,在心理上也會造成沉重負擔。但是現在,
隨著一種新的能夠更好地檢測卵子健康情況的儀器接近於對人進行試驗的階段,婦產科醫
生看到了希望。
這種儀器是一種電子探針,它能透過細胞壁計量離子轉移來判斷卵子的新陳代謝狀況。目前
,科學家們正在研製這種儀器。研究人員希望,如果醫生知道哪一個受精卵更有活力,他們
將開始隻把一個或兩個健康的卵子,而不是把整批卵子植入受術婦女的子宮。
過去醫生們不得不對懷上三胞胎或多胞胎的婦女進行“減少懷胎數量”的手術。受術婦女可
以選擇人工流產的方式打掉至少一個胎兒,以便減少風險。通常懷上三胞胎或多胞胎的婦女
中有95%接受了墮胎手術。對她們來說,把這些孩子都生下來並且撫養成人不僅非常困難而
且相當危險。而現在這種試驗性的探針可能減少她們接受這種手術的次數。
1987年,勞斯金和拉塞爾等科學家,分別用人的卵子進行了精子顯微鏡注射實驗,使受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