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奔向新世紀
信息高速公路的發明
1991年,美國參議員“戈爾”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這一概念。1993年,美國政府鄭重其
事地將信息高速公路列入了政府的建設計劃。世界各國聞風而動,亦步亦趨。“信息高速
公路”將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前景不可估量。
“高速公路”美國領先
在通信領域中,信息是希望得到或傳給對方的某種特定內容。信息傳遞方式多種多樣,如
拍電報、掛長途電話、寫信等,相同的信息可以有不同的傳遞方式。
光纖通信、衛星通信、數據通信等現代通信技術,大大加強了人類傳遞信息的能力,電子計
算機把各種信息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起來,構成現代信息革命的主要內容,也促使人們進一
步去認識和重視信息。
1991年,當時身為美國參議員的戈爾率選提出了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張,他的意思
:把全美國所有公用的信息庫及信息網絡都連結在一起,形成一個全國性的大網絡,再
把大網
絡接到作為用戶的所有機構和家庭中去,讓文字數據、聲音、活動圖像這3種基本形態的信
息都能在大網絡裏交互傳輸,使人們利用、傳遞信息更加方便。
戈爾的主張一傳出,不僅引起專家們的重視,而且深得當時身為阿肯色州州長的克林頓
的賞識。1992年,當克林頓競選美國總統時,他把“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作為競選綱領之一
,從而贏得了美國大眾的支持。
當年9月15日,美國宣布將實施一項“永久改變美國人生活、工作和互相溝通的“信息高速
公路計劃”,並發表了“國家信息基礎建設日程表”,提出了9項政策原則和24項行動方
案。年底,戈爾又宣布:美國政府正在製訂“信息高速公路”的政策,並投入幾十億美元建
設高速信息網。聯邦政府還計劃在近年內撥款數百億美元,著手興建全國光纖信息網,以確
保在下世紀初建成“信息高速公路”。克林頓總統把這一切工作交給了戈爾。
在組織上,美國政府成立了專門的機構——“信息基礎設施特別工作小組”和“美國國家信
息基礎設施顧問委員會”;在財力上,預計在今後20年內將耗資4000億美元,其中政府投資
將達3000億美元。“信息高速公路”的進程表也出來了:1995~2000
年初步建成,2013年全部建成。
在1994年5月,國際電信聯合會的會議上,戈爾副總統發表了美國關於建立全球信息網絡的
報告,提出了建立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設想。1995年2月25日,在布魯塞爾,西方七國
工商界人士召開了建立全球信息社會的圓桌會議,來自美國、日本、加拿大、法國、德國、
英國、意大利等國家的45家世界最大電子企業集團的領導人出席了會議,這對清除電信壁壘
大有推動作用。
“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這不是美國人的狂熱,而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
果。幾乎與此同時,美國微軟公司和麥考移動電話公司宣布,將投資90億美元,興建一個84
0顆衛星組成的龐大的通信網絡。另外,美、歐、亞的其他一些大公司也做也反應,宣布將
建立一個由48顆衛星組成的“環球之星”的通信網絡,將有33個國家加入這一網絡。計劃該
網絡在1998年開始投入使用。如果把目
前的信息網絡化比作“羊腸小道”的話,那麼,“信息高速公路”真可謂是高速公路了。
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美國,可以說是一個信息化程度已經相當高的國家:美國產業結構中信
息產業已占50
%以上,而且逐年增加之勢不減;美國電視已經相當普及,70%的家庭擁有有線電視;電話普
及率達93%;家用電腦擁有率達31%;多媒體的個人電腦也已大量上市,1993年美國的多媒體
電腦銷量達72萬台,比1992年的27.9萬台激增兩倍半,價格也從1992年的每台2500美元跌到
隻有1500~1800美元,與普通家用電腦價格差別已不大。毫無疑問,銷量將繼續上升。在計
算機網絡方麵,美國也走在其他國家的前麵,例如:原來美國國防部的電腦“交互式網絡”
既連接各相關大學、實驗室和軍事基地,也為企業和專家提供信息服務,現在已通過衛星和
電纜連接了150個國家的900多個網絡中心,有320萬台終端和2500萬個人用戶。早在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