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形勢不管如何變化,用“賺虧”兩個字便能概括它的全部。賺虧問題如同名利問題,沒有哪個投資者放得下,拋得開。賺和虧,往往容易從一個人的情緒裏表現出來。常見的是賺者狂喜,一夜成名;虧者狂悲,一貧如洗。如果每一個商人都以這種態度對待賺虧的話,那麼,人生恐怕就隻有一句話可以概括:為錢而活著!
不錯,在如今我們這個社會裏,金錢已發展到成為人的名譽和地位的象征,比如評鑒藝術家,要看他們的創作能賣多少錢;評估政客,要看他們能籌募多少資金……,一切以錢為標準衡量。沒有錢你什麼都不是,什麼事都幹不成。錢成了人們生存的目的,人為了賺錢而活著,人成了賺錢機器,如此一來,許多社會問題就跟著發生了。你說錢不是萬能的?但索羅斯卻說:“我不反對賺錢,我自己也賺錢,我賺錢比花錢還容易。但是,我從來不把賺錢當做我的人生目的。賺錢隻是我實現其他目的的一種手段,比如我個人的需要,我的慈善事業,等等。因此,我不像其他投資者,把虧賺問題背在身上,時時跟著自己。我把虧賺問題放在辦公室裏,甚至當它不存在。我隻考慮在哪裏投資的問題,隻考慮我的投資有沒有缺陷的問題。”
索羅斯的理論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為錢而活著的人必成金錢的奴隸,在生活有保障的前提下,超然對待賺和虧,才能使自己活得有意義。
如何才能超然對待賺與虧?我們先來看看猶太人是如何對待金錢的。
猶太人熱衷於賺錢,這是由長期的生存環境決定的民族特性。但猶太人對錢卻一直保持著一顆平常之心。
對於錢,猶太人既沒有敬之如神,又沒有惡之如鬼,更沒有既想要錢又羞於碰錢的尷尬心理。錢幹幹淨淨、平平常常,賺錢大大方方、堂堂正正。
以錢為生,這隻是猶太人樸素而又自然的生活方式。
一位無神論者來看拉比拉比(rabbi),經過正規宗教教育,學過《聖經》和塔木德而擔任猶太人社會或猶太教會的精神領袖或宗教導師的人。在猶太人心目中,拉比是代表上帝向世人宣話的使者。。
“您好!拉比。”無神論者說。
“您好。”拉比回禮。
無神論者拿出一個金幣給他,拉比二話沒說裝進了口袋裏。
“毫無疑問你想讓我幫你做一些事情,”他說,“也許你的妻子不孕,你想讓我幫她祈禱。”
“不是,拉比,我還沒結婚。”無神論者回答。
於是他又給了拉比一個金幣,拉比還是二話沒說又裝進了口袋。
“但是你一定有些事情想問我,”他說,“也許你犯下罪行,希望上帝能開脫你。”
“不是,拉比,我沒有犯過任何罪行。”無神論者回答。
他又一次給拉比一個金幣,拉比二話沒說又一次裝進了口袋。
“也許你的生意不好,希望我為你祈福?”拉比期待地問。
“不是,拉比,我今年是個豐收年。”無神論者回答。
他又給了拉比一個金幣。
“那你到底想讓我幹什麼?”拉比迷惑地問。
“什麼都不幹,真的什麼都不幹,”無神論者回答,“我隻是想看看一個人什麼都不幹,光拿錢能撐多長時間!”
“錢就是錢,不是別人。”拉比回答說:“我拿著錢就像拿著一張紙、一塊石頭一樣。”
由於對錢保持一種平常心,甚至把它視為一塊石頭、一張紙,猶太人才不會把它視若鬼神,也不把它分為幹淨或肮髒,在他們心中錢就是錢,一件平常的東西。因此他們孜孜以求地去獲取它;但當失去它的時候,也不會痛不欲生。正是這種平常之心,猶太人在驚濤駭浪的商海中馳騁自如,臨亂不慌,更易取得最終的勝利。
如果你也想像猶太人那樣在商場上叱吒風雲,那麼,你要做的是:
首先,要理解“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卻萬萬不能”這句話的內涵。你為活著而極力賺錢,這並沒有錯,錯就錯在你的五髒六腑都歸於錢去統治。要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就要尊重自己對周邊事物的主觀感覺。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比否認自己的感覺更具自我毀滅力量,為了錢多錢少,故意克製自己的內心情感,僅僅為錢而宣泄,無異於毀滅自己。
其次,要理解錢可以養活你,但不能概括你的“人生”這個定義。你的喜怒哀樂全憑自己對生活的真實感受。如果把對生活的感受建立在以錢為基礎之上,那麼,你是永遠也超然不了的。況且,在此基礎上,你的錢賺得越多,你就會越感到自己很貧乏、很空白,甚至活得沒有滋味了。
超然對待賺虧問題的好處是:能使你不為賺虧問題所困擾,盡快從賺時得意、虧時痛苦中走出;從賺中總結經驗,從虧中吸取教訓。具備了這種素養後,你就會以一顆平常心悟出一條商道箴言:賺虧乃商家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