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你也許不相信,中國最大的參茸市場不在其產地東北,而是在遠隔千山萬水的溫州蒼南靈溪,而且價格比東北產地還便宜。
然而,這確是活生生的事實。
溫州人向東北人購買後,在溫州以低於收購價的10%~20%賣掉。
這不是做虧本生意嗎?
不。溫州人才不會那麼傻。他們在與東北人形成長期供銷關係後,東北人往往答應一年結一次賬或半年結一次賬,這樣,溫州人就把參茸迅速賣掉,立即換成現金,在半年或一年的時間裏,用這筆錢可做上10到20輪的生意。其結果不僅可以填補參茸的虧損,還有盈餘。
正是因為溫州的參茸售價低,結果全國最大的參茸市場不在東北,而是在溫州的蒼南。
這其實是溫州人從東北的跨省借貸,這個參茸市場其實就是一個地下資本市場。其規模在10億到20億之間。有一段時間,這一市場曾以影響參茸市場為名,被硬性打擊過,結果當地工商業一度蕭條,後來又恢複了。當地人說:本來就是你情我願的事嘛。
溫州人這種打時間差的現金流動方式與猶太商法中:“收自己的賬越早越好,還別人的錢越晚越好”同出一轍。事實上,猶太商人在收取別人的租金和貸款時,最好提前得越早越好,而在支付別人的貸款時,則想方設法予以拖延,不過為維持猶太人的重信守約的良好形象,他們在具體做法上還是有分寸的,可以說,有時還做到了不落把柄的地步。巴奈·巴納特的代數方法就是一個典型。
猶太鑽石商巴奈·巴納特由初到倫敦時,是一文不名的窮小子,而日後成為南非首富之一。他最初是帶著40箱雪茄煙作為原始資本來到南非的。他通過把這些雪茄抵押給探礦者的方式,獲得了一些鑽石。從這次抵押開始,在短短幾年時間裏,巴奈特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富有的鑽石商人和從事礦藏資源買賣的經紀人。
巴納特的贏利呈周期性變化。因為這裏每個星期六銀行都會較早地停止營業,巴納特可以用支票購買鑽石,然後在星期一銀行重新開門之前將鑽石售出,以所得款項支付貸款。
所以,每星期六是他獲利最多的日子。這種辦法說穿了,和開空頭支票差不多。巴納特借銀行停止營業的一天多時間,“暫緩付款”,並且隻要他有能力在每個星期一早上給自己的賬號上存入足夠兌付他星期六所開出的所有支票,他的空頭支票就不會被打回來,那他就永遠沒有開“空頭支票”。所以,在沒有侵犯任何人的合法權利的前提下,巴納特的這種拖延付款純粹利用了市場運行的時間表,調動了遠比他實際擁有的資金多得多的資金。
其實,當時南非的猶太商人大多對巴納特的做法不甚讚同。因為巴納特對時間差的利用過於別出心裁,甚至出乎其他猶太人的意料之外。不過平心而論,隻要巴納特沒有讓賣主在星期一上午收不回款,誰也不能對他有什麼非議,還不得不佩服這個猶太商人的“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