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末葉,陳獨秀(那時名仲甫)從東北到杭州陸軍小學教書,和同校教員劉三友善。劉三原名劉季平,鬆江人,是當時江南的一位著時望的文人,以劉三名,能詩善飲,同我和沈士遠相識。有一次,劉三招飲我和士遠,從上午十一時直喝到晚間九時,我因不嗜酒,辭歸寓所,即興寫了一首五言古詩,翌日送請劉三指教。劉三張之於壁間,陳仲甫來訪得見,因問沈尹默何許人。隔日,陳到我寓所來訪,一進門,大聲說:“我叫陳仲甫,昨天在劉三家看到你寫的詩,詩做得很好,字其俗入骨。”這件事情隔了半個多世紀,陳仲甫那一天的音容如在目前。當時,我聽了頗覺刺耳,但轉而一想,我的字確實不好,受南京仇淶之老先生的影響,用長鋒羊毫,又不能提腕,所以寫不好,有習氣。也許是受了陳獨秀當頭一棒的刺激吧,從此我就發憤鑽研書法了。
我和陳獨秀從那時訂交,在杭州的那段時期,我和劉三、陳獨秀夫婦時相過從,徜徉於湖山之間,相得甚歡。
1917年,蔡先生來北大後,有一天,我從琉璃廠經過,忽遇陳獨秀,故友重逢,大喜。我問他:“你什麼時候來的?”他說:“我在上海辦《新青年》雜誌,又和亞東圖書館汪原放合編一部辭典,到北京募款來的。”我問了他住的旅館地址後,要他暫時不要返滬,過天去拜訪。
我回北大,即告訴蔡先生,陳獨秀到北京來了,並向蔡推薦陳獨秀任北大文科學長。蔡先生甚喜,要我去找陳獨秀征其同意。不料,獨秀拒絕,他說要回上海辦《新青年》。我再告蔡先生,蔡雲:“你和他說,要他把《新青年》雜誌搬到北京來辦吧。”我把蔡先生的殷勤之意告訴獨秀,他慨然應允,就把《新青年》搬到北京,他自己就到北大來擔任文科學長了。
我遇見陳獨秀後,也即刻告訴了湯爾和,爾和很同意推薦獨秀到北大,他大約也向蔡先生進過言。
《新青年》搬到北京後,成立了新的編輯委員會,編委七人:陳獨秀、周樹人、周作人、錢玄同、胡適、劉半農、沈尹默。並規定由七個編委輪流編輯,每期一人,周而複始。我因為眼睛有病,且自忖非所長,因此輪到我的時候,我請玄同、半農代我編。我也寫過一些稿子在《新青年》發表,但編輯委員則僅負名義而已。
胡適是在美國留學時投稿《新青年》,得到陳獨秀賞識的,回國以後,在北大教書。《新青年》在北京出版後,曾發生一件件:錢玄同、劉半農化名寫文章在《新青年》發表,駁林琴南複古謬論,玄同、半農的文筆犀利,諷刺挖苦(當時,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已提出來),胡適大加反對,認為“化名寫這種遊戲文章,不是正人君子做的”,並且不許半農再編《新青年》,要由他一個人獨編。我對胡適說:“你不要這樣做,要麼我們大家都不編,還是給獨秀一個人編吧。”二周兄弟(樹人、作人)對胡適這種態度也大加反對,他們對胡適說:“你來編,我們都不投稿。”胡乃縮手。由這件事也可看出,胡適從“改良文學”到逐漸複古,走到梁任公、林琴南一邊,不是偶然的。
評議會做的幾件事
(一)評議會會員由全體教授互舉,約每五人中舉一人。當時教授共八十餘人(講師、助教一百五十餘人不在內),舉評議員十七人,校長為評議長。凡校中章程規律(如開女禁),均須評議會通過。文、理、法、預四科教授都有代表參加評議會,大家都很興奮。1917年7月,張勳複辟。有一天早上,我到學校,黃幼軒(蔡的郎舅,在北大當會計)跑來告訴我,蔡先生走了。我大驚,和幼漁、玄同、作人等計議。幼漁問:怎麼辦?我說,這是蔡先生信任我們,他走了 ,學校要靠我們大家維持下去。大家想想這話對,就開評議會商量,這時候評議會掌握了學校實權,對外行文。在這期間,夷初(馬敘倫)有一天忽然單獨請我吃鴨子,他說:“你們在學校裏這樣做,為什麼不讓我知道?”我說:“事情很倉卒,迫不及待,一個人一個人去找,來不及。夷初,你如願意參加,我們歡迎,但要我們看法一致,一起合作才行。”我的意思是,北大內部有反對蔡先生的,擁蔡即所以維護北大。夷初同意我的話。於是我們商量,組織教員會,推康寶忠(政治法律係教員,活躍分子)為主席,馬敘倫為副主席,以夷初監督康,但我們也怕夷初出軌,又推陳大齊和沈士遠跟他們一起。
(二)評議會成立以後,我忘了是哪一年,提出設立教務長,胡適毛遂自薦,要做教務長,而為理科教員所反對。理科反對文科的人當教務長,主要是反對胡適,因為胡適到北大隻一年多,神氣十足,張牙舞爪,任何人都不在他眼中,為人治學又淺薄,以後是蔡元培把他捧出來的。當時反對胡適最力的是理科天文學教授秦景陽(秦汾)。我們和蔡先生商量,決定提名馬寅初為候選人。當時,理科提出俞同奎,文科提出陳大齊,法科提出馬寅初,這三個候選人勢均力敵,在評議會選舉時,主席蔡先生投馬寅初一票,馬得以當選為北大第一任教務長。為什麼蔡先生同意以馬寅初當教務長呢?一則是理科反對文科的人出來當教務長,我們去了免去無謂之爭端,就提出以法科的人來擔任;二是是馬寅初本來是北大教員會的領導人,不知為什麼,他得罪了北京中學界,中學教員很不滿意他,而教員會和北京學界的關係密切,因此,我們商量,教員會改推康寶忠和馬敘倫領導,馬寅初則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當了第一任教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