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懶惰哲學趣話(2 / 2)

漁夫點點頭。

“要是您不隻是今天,”遊客繼續說,“而且明天、後天、每個好天氣都出去捕二三次,或許四次——您知道,那情況將會是怎麼樣?”

漁夫搖搖頭。

“不出一年您就可以買輛摩托,兩年就可再買一條船,三四年說不定就有了漁輪;有了兩條船或者那條漁輪,您當然就可以捕到更多的魚——有朝一日您會擁有兩條漁輪,您就可以……”他興奮得一時間連話都說不出來了,“您就可以建一座小冷庫,也許可以蓋一座熏魚廠,隨後再開一個魚罐頭廠,您可以坐著直升飛機飛來飛去找魚群,用無線電指揮您的漁輪作業。您可以取得大馬哈魚的捕撈權,開一家活魚飯店,無需通過中間商就直接把龍蝦運往巴黎——然後……”外國人興奮得又說不出話了。他搖搖頭,內心感到無比憂慮,度假的樂趣幾乎已經無影無蹤。他凝視著滾滾而來的排浪,浪裏魚兒在歡快地蹦跳。“然後,”他說,但是由於激動他又語塞了。

漁夫拍拍他的背,像是拍著一個吃嗆了的孩子。“然後怎麼樣?”他輕聲地問。

“然後嘛,”外國人以默默的興奮心情說,“然後您就可以逍遙自在地坐在這裏的港口,在太陽下打盹兒——還可以眺覽美麗的大海。”

“我現在就這樣做了,”漁夫說,“我正悠然自得地坐在港口打盹兒,隻是您的‘哢嚓’聲把我打攪了。”

這位旅遊者受到這番開導便從那裏走開了,心裏思緒萬千,浮想聯翩,因為從前他也曾以為,他隻要好好幹一陣,有朝一日就可以不用再幹活了;對於這位衣衫寒磣的漁夫的同情,此刻在他心裏已經煙消雲散,剩下的隻是一絲羨慕。

作者簡介

亨利希·伯爾(1917—1985),德國作家。作為一位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高超寫作技巧的作家,伯爾拓展了世界對時代的視野,對複蘇現代德國文學做出了貢獻。1972年,他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其代表作有小說《正點到達》、《女士和眾生相》、《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等。

【心香一瓣】

漁夫和旅遊者,究竟誰更幸福?是對物質的多寡和外界的評價毫不關心而隻專心於打魚的漁夫,還是那認為“有漁輪比有摩托更幸福,有兩條漁輪就比有一條漁輪更滿足”的旅遊者?

換句話說,是享受當下、保持自由的精神境界,還是拚命地創造財富、追求物質生活層次提高的人更為幸福?

文中的旅遊者對於漁夫“剩下的隻是一絲羨慕”,因為在他追求“有朝一日可以不再幹活”的時候,漁夫早已“自在地坐在這裏的港口,在太陽下打盹兒”了。

一個追求的是未來的幸福,一個追求的是享受當下。

不同的幸福哲學觀,決定著不同的生存狀態。你要的是哪種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