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次南極科考隊
時間2008年-2009年
隊別長城站度夏隊、中山站度夏隊、南大洋科學考察
任務長城站度夏隊:長城站及周邊地區像片控製點測量(IPY),長城站站區1∶500地形圖更新(IPY),長城站無人值守GPS跟蹤站建立及GPS國際聯測,南極長城站區生態環境演變研究(IPY),南極地區電離層觀測,長城站地震台維護改造與地微動觀測,極地近岸海洋環境監測係統,南極長城站法爾茲半島生態環境監測與研究(IPY),南極科考隊員生物鍾基因及若幹生物節律檢測的研究(IPY),氣象常規觀測。
中山站度夏隊:中山站衛星監測站功能擴展及陣地建設,南極內陸、中山站環境對考察隊員生理心理的影響,達爾克冰川運動和拉斯曼丘陵典型湖泊觀測,埃默裏冰架冰川學考察,南極下降風結構觀測,中山站大氣成分在線觀測,南極普裏茲灣海冰浮標布設與海冰物質平衡觀測,南極中山站區C、N、S、P循環。
南大洋科學考察:以IPY中國行動計劃為主導,圍繞中美政府間海洋與漁業合作協定框架下的“南大洋上層海洋的溫鹽結構及變化的監測和研究”第二期協議、中加南極觀測研究、中美極地合作南大洋碳通量觀測研究,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南極環境變化預測與資源評估技術研究”相關課題,科技部公用平台建設項目課題“極地生物標本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南極普裏茲灣水團和環流特征與冰架相互作用過程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艾默裏冰架前緣冰間湖的成因、變化及冰-海相互作用”,麵上基金“南極繞極流多核結構及其時空變化的動力機製研究”,部委支持的“極地海域生物泵運轉效率及其物理調控作用的同位素示蹤研究”等15項研究工作,完成觀測任務。
第二十六次南極科考隊
時間2009年-2010年
任務繼續實施“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計劃”之科考任務和中國極地“十五”能力建設之長城站和中山站改造項目外,重點進行內陸考察站建設二期項目。
第二十七次南極科考隊
時間2010年-2011年
任務完成31項站區科學考察和南大洋常規科學考察及25項後勤保障任務,鐫刻有胡錦濤同誌題寫的“中國南極昆侖站”站名的昆侖玉碑成功矗立於南極內陸冰穹A之巔;在圓滿完成計劃任務的基礎上,還超額完成10餘項中山站站區建設項目,並兩次進入內陸210公裏布放油料和裝備,為後續考察創造了有利條件;“雪龍”號船創造了首次直接抵近南極大陸冰蓋作業、選定新的冰蓋登陸點、直升機從“雪龍”號船艙蓋吊運物資,以及在南極夏末冬初通過海冰卸運重型裝備的多項新紀錄。
第二十八次南極科考隊
時間2011年-2012年
隊別長城站越冬隊、中山站越冬隊
任務本航次首次開展環境綜合考察專項調查,並在南極半島東部海區作業40個站位;除常規科考任務外,在長城站完成能力建設儲油罐續建項目;在中山站實施科學考察項目的同時,全麵推進“十一五”能力建設工程;在昆侖站實施科學考察項目和建站二期工程任務。
第二十九次南極科考隊
時間2012年-2013年
任務長城站隊員完成生物、生態、地質、地球物理等11項度夏科考和後勤保障任務;中山站隊員完成生態環境、冰川、機器人、地質和地球物理等5項度夏科考和風力、太陽能發電新能源微網建設,新發電棟和新宿舍樓封頂等後勤保障和工程建設等任務;昆侖站隊員內陸冰蓋考察;大洋隊普裏茲灣海域綜合考察;中山站至昆侖站之間、南極羅斯海區域和毛德皇後地的新建站選址調研工作,初步選定新建站址的位置。
第三十次南極科考隊
時間2013年-2014年
任務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堅持安全第一、保障重點、統籌兼顧三項基本原則。確保完成伊麗莎白公主地內陸夏季站主體建築工程建設任務,開展維多利亞地常年站工程地勘,全麵實施國家極地專項,繼續推進國家極地考察能力建設在建項目,實施履行國際公約相關項目等重點任務,兼顧完成南極考察後勤保障任務。執行科學考察任務30項(含專項11項),其中長城站15項(含專項3項、越冬2項),中山站7項(含專項2項,越冬5項),南大洋5項(全部為專項),格羅夫山1項(專項),隨船科考項目2項。除常規任務外,南極後勤保障以及工程建設項目15項,其中長城站6項,中山站8項,伊麗莎白公主地內陸夏季站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