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別長城站度夏隊、長城站越冬隊、中山站度夏隊、中山站越冬隊、南大洋科學考察任務長城站度夏隊:近海海洋生態環境及其生物多樣性考察,絕對重力測量,長城站2005年國際GPS聯測,虛擬長城站數據采集。
長城站越冬隊:GOES-12衛星資料接收,常規氣象要素觀測,南極環境對人體、心理、生理影響。
中山站度夏隊:南極普裏茲帶1∶50萬地質圖編製調查項目,達爾克冰川動力學監測,中山站周邊環境現狀調查及特別保護區考察,拉斯曼丘陵大地控製網項目。
中山站越冬隊:氣象常規觀測,南極臭氧及有關觀測,中日合作中山站高空大氣物理觀測,地磁常規觀測,中山站海冰冬季觀測實驗,中山站GPS常年跟蹤站觀測。
南大洋科學考察:物理海洋、海冰學、海洋化學、海洋大氣化學、海冰觀測調查,輸出生產力采樣,南極微生物及其基因資源的藥用研究,海洋生物及漁業資源等學科調查,獲取走航和定點站位觀測數據及樣品。
第二十二次南極科考隊
時間2005年-2006年
隊別長城站度夏隊、長城站越冬隊、中山站度夏隊、中山站越冬隊、南大洋科學考察任務長城站度夏隊:南極地區生態環境監測,南極無冰區生態地質考察,長城站國際GPS聯測,氣象觀測。
長城站越冬隊:氣象常規觀測。
中山站度夏隊:達爾克冰川動力學監測;人體醫學研究;通過中澳合作,在中山站和戴維斯站周邊較大範圍開展企鵝、海豹聚集地糞土層沉積采樣;電離層漂移觀測實驗;對拉斯曼丘陵東部露出地區的航空攝影測量。地球重力固體潮觀測研究。
中山站越冬隊:氣象常規觀測,大氣臭氧觀測,大氣氣溶膠采樣,高空大氣物理觀測,GPS常年跟蹤站觀測,驗潮站數據采集,普裏茲灣海冰觀測。
南大洋科學考察:南大洋混合調查項目,南極普裏茲灣水團和環流特征與冰架相互作用過程研究,中美合作“南大洋上層海洋的變化和氣候效應研究”等;完成走航和定點觀測,進行1400多海裏大洋斷麵調查。
第二十三次南極科考隊
時間2006年-2007年
隊別長城站夏/冬季科考、中山站度夏隊、中山站越冬隊
任務長城站夏/冬季科考:阿德雷島企鵝生態學觀察與研究,生態地質學考察,基於3S技術的菲爾德斯半島生態基線空間分異及其指示意義研究,南極長城站站區三維空間信息的采集,長城站GPS國際聯測,菲爾德斯半島地質、地貌和生物基本情況調查,南極無冰區生態地質學考察,生態環境監測,大氣科學現場觀測。
中山站度夏隊:南極湖泊晚更新世高分辨率的古氣候記錄項目,極地嗜冷菌新種的發現項目,普裏茲帶在泛非期東南極拚合中的構造作用項目,中山站達爾克冰川動力學項目,拉斯曼丘陵典型湖泊項目。
中山站越冬隊:常規氣象觀測,中日合作高空大氣物理觀測研究,GPS常年跟蹤站觀測和驗潮站數據采集,地磁常規觀測,重力固體潮觀測。
第二十四次南極科考隊
時間2007年-2008年
隊別長城站夏/冬季科考、中山站度夏隊、中山站越冬隊、南大洋科學考察
任務長城站夏/冬季科考:南極長城站區生態環境演變研究,南極法爾茲半島生物多樣性調查,南極冰藻群落采集和分類研究,長城站GPS聯測,地震台建設,長城站氣象常規觀測。
中山站度夏隊:初步完成中山站大氣本底觀測站建設並開始試觀測;成功實施臭氧探空與GPS探空的雙球同時釋放試驗;開展冰雪麵機器人和小型無人機現場綜合實驗,南極邊界層觀測,拉斯曼丘陵地區湖泊沉積采樣工作,地質工作,考察隊員生理心理的影響研究項目,人工飼養條件下企鵝習性的研究,達爾克冰川監測,拉斯曼1:12500和中山站1:500地形圖的點位補測,南極法爾茲半島生物多樣性調查,費爾德斯半島南側基礎測繪航拍測圖工作。
中山站越冬隊:南極中山站氣象常規觀測,南極臭氧觀測,地磁與空間環境觀測,中日合作高空大氣物理觀測,重力固體潮觀測,GPS常年跟蹤站觀測,驗潮站數據采集。
南大洋科學考察:中加南極觀測研究,中美第二期南大洋合作觀測和研究實施協議,中美極地合作南大洋碳通量觀測研究;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南大洋碳循環監測技術及應用研究”,科技部公用平台建設項目課題“極地生物標本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南極普裏茲灣水團和環流特征與冰架相互作用過程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艾默裏冰架前緣冰間湖的成因、變化及冰-海相互作用”,麵上基金“南極繞極流多核結構及其時空變化的動力機製研究”,部委支持的“極地海域生物泵運轉效率及其物理調控作用的同位素示蹤研究”等14項科考項目。全程走航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