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次南極科考隊

時間2000年-2001年

隊別長城站夏/冬季科學考察、中山站夏/冬季科學考察任務長城站夏/冬季科學考察:GPS國際聯測,人類活動對喬治王島海鳥生態的影響觀測,氣象常規觀測,停止地震常規觀測項目善後工作。

中山站夏/冬季科學考察:氣象常規與臭氧觀測,衛星雲圖接收,海冰和輻射觀測,電波觀測,大氣氣溶膠采樣,海冰湖冰觀測,中日合作高空大氣物理觀測,地磁常規觀測,國際GPS聯測與海平麵監測,停止固體潮常規觀測項目善後工作,停止中層大氣常規觀測項目善後工作。

第十八次南極科考隊

時間2001年-2002年

隊別長城站度夏隊、長城站越冬隊、中山站度夏隊、中山站越冬隊、南大洋科學考察任務長城站度夏隊:人類活動對喬治王島海鳥生態的影響,長城站區湖泊沉積與環境事件研究,長城站及其鄰近海域生態環境監測站前期考察,南極現代地殼運動和內陸冰蓋運動及其動力學研究,長城站常規氣象觀測。

長城站越冬隊:完成長城站各項現場天氣預報保障工作,長城站地麵常規氣象觀測,海冰實況監測。

中山站度夏隊:站區冰緣湖泊沉積環境事件調查,拉斯曼丘陵格林威爾期地質事件的探究及其構造意義,拉斯曼丘陵冰蓋環境變遷考察,常規氣象、衛星遙感、海冰、輻射觀測,臭氧觀測,中山站高空大氣物理觀測研究,地磁常規觀測,電波觀測,中山站GPS基準站國際聯測,內陸冰蓋雪冰綜合考察。

中山站越冬隊:常規氣象觀測,南極臭氧及有關觀測,中日合作南極高空大氣物理觀測研究,地磁與高空物理常規觀測,GPS常年跟蹤站觀測,驗潮站數據采集。

南大洋科學考察:南大洋ADCP走航觀測,南大洋CTD觀測,表層水測鹽和普裏茲灣CTD水樣鹽度數據校正,EK500走航觀測與普裏茲灣及其外海磷蝦資源聲學調查評估,碳循環的生物地球化學特征和碳通量模式研究,低層大氣采樣,南極和南大洋氣溶膠采樣,南大洋海冰區夏季海-氣CO2交換和上層海洋CO2體係及其熱力學過程觀測采樣,南大洋磷蝦生態學調查,鐵的海洋地球化學,南大洋生產力采樣,南大洋生物的初級生產力和新生產力,低溫生物采樣,南極生物基因特性及遺傳多樣性研究現場采樣,南大洋低溫微生物采樣,太平洋-印度洋暖池、環流係統和海氣相互作用的預研究。

第十九次南極科考隊

時間2002年-2003年

隊別長城站度夏隊、長城站越冬隊、中山站度夏隊、中山站越冬隊、南大洋科學考察任務長城站度夏隊:國際GPS聯測,生態環境監測站的建立與生態環境監測,GOES衛星接收係統建設,南極基礎測繪,寬頻帶地震台建設,人類活動對南極環境生態的影響研究。

長城站越冬隊:長城站冬季氣象科學現場觀測。

中山站度夏隊:拉斯曼丘陵地質考察,中山站地磁實驗室維修以及地震台建設工程和寬頻帶地震觀測。

中山站越冬隊:氣象科學現場觀測,中日合作南極中山站高空大氣物理觀測研究,中山站GPS常年跟蹤站觀測和驗潮站數據采集等。

南大洋科學考察:針對“十五”期間的如下優先研究領域進行現場觀測:極地繞極波(ACW)和繞極流(ACC)的機製和動力模式研究,大洋關鍵水團及其輸運動力學過程研究,埃默裏冰架與海洋的相互作用研究,南大洋海冰變化及其對全球氣候影響的研究,南印度洋碳通量及其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研究,南極磷蝦資源及其綜合開發技術與應用研究,南極低溫微生物特性研究及其應用,極地溫室氣體的監測與基本過程研究;該航次現場海洋考察的學科是物理海洋學、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和碳循環相關觀測等。

第二十次南極科考隊

時間2003年-2004年

隊別長城站度夏隊、長城站越冬隊、中山站度夏隊、中山站越冬隊任務長城站度夏隊:人類活動對南極喬治王島環境生態的影響,長城站2004年國際GPS聯測,西南極菲爾德斯海峽斷層GPS地殼形變監測等3個項目的科學考察。

長城站越冬隊:氣象、天氣預報及GOES氣象衛星資料接收和臭氧等有關科學現場觀測,海冰實況輻射監測。

中山站度夏隊:南極普裏茲灣水團和環流特征與冰架相互作用過程研究的埃默裏冰架運動GPS衛星定位等現場考察。

中山站越冬隊:完成長城站氣象和臭氧等有關科學現場觀測及采樣,開展高空大氣物理(UAP)觀測研究,流星餘跡通訊(MBC)實驗,地磁常規觀測,GPS常年跟蹤站觀測,驗潮站數據采集。

第二十一次南極科考隊

時間2004年-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