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時間、任務一覽

自1980年開始,我國政府選派了多人次的科技人員前往外國的南極科學考察站、考察船和其國內南極研究機構進行科學考察和熟悉情況的考察,從組織管理到科學考察和後勤支援各方麵,為我國獨立組織南極科學考察隊打下了基礎。在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和國家海洋局的直接組織和領導下,在國務院相關部委局的支持下,從1984年11月20日我國派出首次國家南極考察隊至今,已經進行過30次南極考察,來自上百個科研院所和大學的數千名科學家在南極科學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愛國、求實、創新、拚搏”的南極精神鼓舞下,中國的南極科考事業一定會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做出更大貢獻。

準備階段

時間1984年11月20日前

任務中國政府選派科技人員到外國南極站和考察船進行科學考察。

首次南極科考隊

時間1984年-1985年

隊別度夏隊、越冬隊

任務度夏隊:南大洋考察,包括生物、水文、氣象、化學、地質、地球物理等6個學科23個項目的科學考察;陸基考察,包括建設中國南極長城站,開展地質、地貌、高空大氣物理、地震、生物、地磁、測繪、大氣氣溶膠等項目考察。

越冬隊:在剛剛建成的長城站進行首次越冬。

第二次南極科考隊

時間1985年-1986年

隊別度夏隊、越冬隊

任務度夏隊:地質、地貌、水文、氣象、海洋沉積、測繪、地球物理(地震、地磁、固體潮)、高空大氣物理(哨聲、電離層)、生物、冰川、通信、天文等12個學科76個項目的科學考察。

越冬隊:高空大氣物理、地球物理、天文學、氣象、大氣氣溶膠等5個學科考察。

第三次南極科考隊

時間1986年-1987年

隊別度夏隊、越冬隊

任務度夏隊:以試捕磷蝦為主的大洋測區科學考察;地質、測繪、氣象、通信、冰川、環境、地球物理、生物等11個專業24個項目的陸上科學考察;海洋地球物理、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生物等專業考察。

越冬隊:氣象、地球物理、高空大氣物理、通信試驗等項目的科學考察。

第四次南極科考隊

時間1987年-1988年

隊別度夏隊、越冬隊

任務度夏隊:氣象、地震、地磁與高空大氣物理等學科的常規觀測;重點開展納爾遜冰帽的冰川學研究,冰川冰緣地貌研究,南極洲與中國古生物地層對比研究,地磁與高空大氣物理學研究,地震觀測與研究,地磁觀測與研究,菲爾德斯地區重力場及重力固體場潮汐研究,菲爾德斯海峽斷層運動形變監測,南極地區人體生理及醫學的研究與醫學資源的開發,喬治王島潮間生態係研究,電離層研究,氣象觀測與研究等12個項目39個課題。

越冬隊:冰川、冰緣地貌、潮間帶生物學和人體生物學等項目的科學考察,氣象、固體潮、高空大氣物理的常規觀測。

第五次南極科考隊

時間1988年-1989年

隊別長城站度夏隊、長城站越冬隊、中山站度夏隊、中山站越冬隊、海洋學考察任務長城站度夏隊:生物學、大氣、高層大氣物理學、測繪學、凍土、地質學等6個學科16個項目的34個課題的考察,考察重點是潮間帶生態係。

長城站越冬隊:氣象、電離層、空間物理、大氣哨聲、地球物理等學科的常規考察;生物、凍土、地貌、人體生理等學科的考察。

中山站度夏隊:建設中國南極中山站;對站區的測繪、地質、生物、環境、水文、地形、氣象和高層大氣等進行考察。

中山站越冬隊:生物、氣象等冬季常規考察觀測項目;保證隊員安全順利越冬。

海洋學考察:走航和中山站附近的海域考察。

第六次南極科考隊

時間1989年-1990年

隊別長城站度夏隊、中山站度夏隊、中山站越冬隊、南大洋科學考察任務長城站度夏隊:高空大氣物理、環境科學、低溫生物、冰川、古地理、太陽活動峰年觀測、人體醫學、潮間帶生態係等11個學科38個課題的考察;中日科學家合作進行低溫生物生理特性和古地理研究。

中山站度夏隊:較精確地測定中山站的正北方向,建立三分量和二分量大氣哨聲、電離層、甚低頻以及短波通信的測量係統;完成野外地質調查和氣象要素的測定。

中山站越冬隊:重點進行第二十二太陽峰年觀測;開展高空大氣物理、氣象等13個項目的連續觀測。

南大洋科學考察:水文、化學、生物考察,取得大量的表層水數據,采集一批水樣。

第七次南極科考隊

時間1990年-1991年

隊別長城站夏/冬季考察、中山站夏/冬季考察、南大洋科學考察

任務長城站夏/冬季考察:氣象、地震、地磁、高空物理、電波傳播等5項常規觀測任務;第四紀地質和岩石學取樣工作;中日科學家合作進行植物生態學研究,長城灣微型生物研究,太陽活動峰年對大氣狀態影響的研究,利用子午衛星接收儀對太陽活動峰年的研究,長城灣海濱沙金礦資源考察研究等各項科學考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