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拐角遇到法餐廳(1 / 1)

某日閑來無事,跑到家附近的廣州天河南小區裏閑逛。這是廣州最早的小資聚集地,小區的一樓大多已破牆開店,諸多咖啡館、服裝店、小酒吧雲集,早年還算文藝地標之一,現在日漸變得俗氣,風光不在。

在靠近體育西路、一條看似無路可走的小路盡頭,忽然發現了一座精致的小花園,仿佛是間餐廳。繞到正門,果然是個吃飯的地兒,不過門口貼了張紙,寫著“店主回法國度假,擇日開業”。行,很有姿態的模樣。

一直惦記著這間餐廳,很久之後才去吃了第一餐,感覺有點不俗。店主是對香港夫妻,在法國待了幾十年,吃遍了南北鄉村美食,回國後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開一間法國鄉村菜的餐廳。餐廳很有法式鄉村情調,大紅牆配白色格子的大窗戶,飄起來的是白色通花窗簾,店麵的視覺味道是對的。主人家還在小花園四周的花壇裏種了薄荷、羅勒、香草,既是裝飾,也是菜肴中的香源。

這家店叫“橄欖園”,男店主很有性格,總是叼著煙鬥坐在門口吞雲吐霧,旁邊蹲一隻灰白的、很凶惡的小哈巴狗;女店主看似比較操心樓麵的事情,每次去都看到她頂著一頭卷發走來走去,高跟鞋“噔噔噔噔”沒停過。有次,我拿著自己另外一本介紹廣州美食的樣書去找她,希望可以采訪一下他們的故事。老板娘非常客套中帶著些許鄙夷,隻說樣書留下看看,再答複。過幾天我又去光顧,問及此事,她轉身從雜物房把樣書找了出來,我倆麵麵相覷,我知曉她還未曾仔細閱讀,也知道她其實並不喜歡這些所謂的“媒體宣傳”,於是不再強求,希望給他們留下另外一片不被打擾的“橄欖園”。

這裏的意粉和主人家一樣有性格,全部按照法國鄉村傳統手工自作方式來操作,每條都像長壽麵一樣長,比平時吃的要粗很多,也更有嚼勁兒。羊乳酪、蘑菇、番茄和橄欖也加深了鄉村的風情,廣州隻此一間。在上菜節奏上,橄欖園也是典型法式的,不慌不忙,一道道來。在國人看來,這太浪費時間了。不過在這樣一個懶洋洋的悠閑餐廳裏,著急才是不合時宜的吧?

和美式比薩麵包般的厚底,還有無比隆重的芝士相比,橄欖園的現烤比薩優雅不少。比薩底薄而脆,麵上的食材鋪得恰到好處,漂亮精致。撕下一塊,哢嚓一聲,淋上少見的辣椒橄欖油,送到嘴裏,各種香料和食材的香氣,在橄欖油和恰到好處的芝士的引導下,迅速擴散開來,稍微咀嚼,比薩底天然的甜味又跳了出來,相當美好。

這裏的焦糖布丁是我每次來必吃的,大紅色、帶小耳朵的瓷碗裝著看似麵積很大的一個布丁,貌似十分劃算。一戳你才知道,那層烤得焦香的糖層下麵隻有很薄的蛋奶膏體。這完全是對了我的口味,愛焦糖層多於一切,而廣口的碗又可令焦糖層達到最大,真乃知音也。可見就餐的體驗隻可歸結於“任性”二字,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勿輕信他人推介。

這一家,算是法國田園菜在廣州的平民化形式。過去或許曾算是一家了不起的西餐廳,不過現在各大五星級大酒店紛紛入駐,也以漂洋過海的正宗法國大廚和出色的西餐為榮,正宗法國菜的定位就沒有那麼可遇不可求了。但或許隻有這家,你還能看看臉色不是很好看的煙鬥老板,坐在小園子裏吹著自然風,借拿蚊怕水的名義和做侍應的法國姑娘搭訕一下……這也是飯碗裏的一種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