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批評理論與時間詩學(7)(1 / 3)

當然,除了讚賞和向往,綠色之詩中還有對現代文明的批判,在“詩”人看來,現代人已經坐上了一列勇往直前卻沒有目的地的高速列車,前途實在堪憂,李存葆說:

當人類乘著商品經濟的超速列車呼嘯疾進,前麵是蓬島瓊閣還是危崖深淵,卻不被及時行樂的人們所關切。地球已被人類“文身”得磕磣寢陋。掌握了高科技的現代人,對上蒼恩賜人類的資源大鑿、亂鑽、狂采、濫墾,“丁村人”時期的地球原性態、原生態早已消彌散除,麵目全非;農業文明時代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圖,也被今人撕扯得七零八碎。①

由此可見,現代科技的“座架”本質暴露無遺,它迫使人類將其賴以生存的家園甚至自己變成現成的“持存物”,肆無忌憚地揮霍利用。欲壑難填,如此不顧一切地剜肉補瘡,其結果必然是自掘墳墓。也因此,很多人都急切地呼籲人類要懸崖勒馬,不要竭澤而漁,徐剛說:“環境對人類社會,首先是恩賜,然後是限定。”②“人企圖占有一切存在的時候,人便成了存在的盜賊。人的規格在環境的框架中。”③“真、善、美的恒久的存在,隻存在於大地之上的自然世界,而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倘不以大地為楷模,與真、善、美漸行漸遠,卻是大勢所趨了。”④

自然大地早就為人類具備了真、善、美,隻要“道法自然”就可以獲致。相反,如果天人相抗,破壞和諧,那就是飲鴆止渴,抱薪救火,因為隻有“和諧是眾美之源。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使人感到安閑、愜意、舒爽和怡樂”⑤。

二散襟放懷的審美心胸

漢代文學家、書法家蔡邕在《筆論》中說:“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①一般都將“散”理解為“排遣”,即書寫要先散心,放縱性情。但這裏的“散”還可以理解為“敞開”、“抒發”,這就與排遣煩心雜念大不相同了,作書者首先要有自己的“懷抱”,或是遠大的理想抱負,或是高邁的人生境界,或是至真至純的情感,鬱積於胸,藉書而散。如果本無“懷抱”,何以“散”之?蔡邕這裏談的是書法,但是也適用於文學,尤其是散文這種文體。

一般說到散文的審美特征,人們多以“形散而神不散”這句話統而概之,實際上這樣理解並不見得全麵,甚至也不太準確。“神不散”不應是散文的專利,所有的文體都要求做到真力彌漫、神氣完結。至於“形散”,雖說道出了散文形製的自由性,但“形散”既不是散文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也即是說,並非所有的散文都必須要求“形散”,同時,也並非“形散”的篇什就是好散文。散文之“散”,首先應理解為“散步”。宗白華先生曾將自己的美學感悟和理論思考稱為“美學散步”,那麼,我們也不妨把散文看作是一種“文學散步”。既然是散步,自然是悠閑隨性,且行且止,目的性不太強。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散文的寫作必須以作者親身到場的經曆為基礎,產生此時此地的聞見之知,才可以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所以,“散步”所強調的,不僅是一種自由的心態,而且還有作者的在場性。其次,“散文”之所“散”,還有一種本乎自然的真性情,超邁高遠的大襟懷。由於散文的形式自由,長短不拘,既不像詩歌受平仄音韻和字數的限製,也不像小說受人物、故事、環境的牽製,情感與思想更容易得到抒發。在生態散文中,由於作者的世界觀和價值立場發生了重大的轉變,人們不再以對象性的姿態來打量世界,而是在一種往來贈答的“間性”關係中展開天與人之間的精神交通。這樣一來,人類得以拋棄狹隘的主體意識,與其他生命一起躍身於生機流行的宇宙大化之中。如此,文學的審美視角也隨之發生轉換,不再是“以人觀物”,而是“以物觀物”,或者“以物觀人”。在生態散文中,作家的智性慧思得以自然開啟,胸次蕩滌無塵,變得簡淨遼闊,最終成就一種生態化的審美心胸。

當代的生態散文家大都具備這樣的生態審美心胸,但各人的表現方式有所不同。在李存葆這裏,表現為一種軍人所特有的心胸澎湃、氣勢壯闊的崇高之感。在張煒,則像一個逃離都市文明囹圄的歸鄉遊子那樣,表現得決絕、急切和義無反顧,其對都市與自然的審美價值立場則是判若涇渭。比張煒更甚的是葦岸,這位年僅39歲的散文作家,深受梭羅的影響,不僅於《瓦爾登湖》口沫手胝,仿其構作,而且躬身苦行,堅持素食主義,顯示了一種高尚的“生態人格”①。他這種發自肺腑的大悲憫情懷,造就的是一顆“謙卑地與萬物榮辱與共的博大心靈”②。在當代生態散文家中,劉亮程因其獨特的審美視角與哲思深度而顯得有些“另類”。如果說李存葆是走近“綠色天書”,張煒是融入自然野地,葦岸是踐行於大地田畝,那劉亮程則是將自己整個兒的化掉,撒落在黃沙梁這片鄉土的花草蟲魚、牛驢犬馬上了。他沒有了自己的靈魂,沒有了主體之我,將自己的心宅靈府全部讓給了大地上的各色生命,或者說他把靈魂分給了這些自然生命。有時候,他“以物觀物”,有時候又“以物觀人”,這種審美視角的交錯穿梭籲請我們走出他一己的心理世界,去共賞天地大化的幾微變幻。劉亮程常躺臥在草地上,一任各種小蟲在身上鑽爬咬吮,盡管癢痛不堪,但心裏頗為快慰,真有點“托體山阿”的襟懷。然而,大地上的生命世界並不容易輕易走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