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文學評論與書評(5)(1 / 3)

相較而言,我更喜歡一個作者寫符合其年齡的東西,但是要顯出其智慧和天分。這其實並不容易。盡管現代詩也有比較出色的詩人和作品,但作為一種文學體裁,詩歌的軸心時代在唐代。從審美的角度來說,現代詩無法同古體詩相比。古體詩也可以表現光怪陸離的東西,比如韓愈和李賀,特別是李賀,號稱詩鬼。但再詭異再怪誕也是美的,否則稱不上“詩鬼”。我對好詩的理解是,詩人能夠通過文字的接引,將讀者帶到一個特別美的地方,然後自己抽身而去。這就是意境,意境有一大半遺留給讀者自己去營構,詩才會韻味無窮。吳旭寫的《香魂》就很有味道:“青山鳥飛盡,空林淨無塵。天夢秋歌裏,香紗泣無聲。深幽千古愁,音自誰家君。驚魂夢田中,陌路誰人塚。斷碑塚門下,千裏一深宮。熊熊紅燭裏,紅塚一香魂。”

雖然詩中也出現了空林、驚魂、斷碑、紅塚、香魂等意象,出現了飛、泣、愁、驚等表達幽怨情感的詞語,但是讀起來並不覺得陰冷,也沒有那種撕裂感和自我作戰的衝突感。為什麼同樣的意象和詞語,所達到的效果卻不大相同?我想這與詩歌的形製結構有關係。因為古體詩在形式層麵有著嚴格的限製,包括字數、行數、音韻、平仄等,這些形式由於經過了千百年的審美錘煉,已經具備了比較強的審美張力,它就像一張過濾網,上麵的網眼可以將那些不符合詩境的粗糙的東西擋在外麵,而隻有符合美的意境的東西才可以透過去,編織成一幅美妙的充滿意味的圖畫。當然,僅僅是選擇意象和錘煉字句還不夠,還需要詩人有著非常豐富細膩的生活體驗,有著真摯濃鬱的情感,這些東西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不得不發,突然有一天,靈感來臨,將自己的情感和體驗迅速而巧妙地編織進那些神奇的文字裏,閃耀著熠熠光華,後世竟無人可以重複和代替。

吳旭是一個不錯的文學青年,是一個可以用文字表達自己的人,相信這些詩記錄了他的思考和體驗,隨著人生曆程的漸次展開,他也會找到更多更好的文字來表達自己,甚至是,為自己命名。

文化創新:可能性與可行性—評甘安順《中國文化創新論》

文化維係著一個國家、民族的精神命脈,而文化的麵貌和精神價值也間接反映了這個國家或民族的整體實力。在全球化的總體情勢之中,文化業已成了世界上各個國家、民族進行爭奪和廝殺的角鬥場。正如薩義德在《文化與帝國主義》一書中所認為的,當今的文化不是以彬彬有禮、心平氣和的姿態呈現出來,它毋寧說是一個戰場,各種各樣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在其中交鋒和對抗。可以說,當今各個國家民族之間的競爭不再是經濟、政治、軍事的競爭,而主要是文化的競爭。如何在這場文化對抗賽中立於不敗之地,那就必須依靠文化自身的不斷創新發展。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之下探討文化創新問題確實是必要的,其意義重大,值得人們關注和思考。甘安順先生的近著—《中國文化創新論》①就是這樣一部富有探索性和現實意義的著作。

什麼是文化創新?在中國當代文化的整體現實中,創新如何可能?對於這些問題,要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我看來,談論中國的“文化創新”容易陷入下麵幾個誤區:一是無視當今中國的文化實際,淩空蹈虛,從概念到概念,表麵上理論性很強,實際上沒有觸及根本性的問題;二是以主流文化代替文化整體,以意識形態問題遮蔽其他文化形態的問題現狀,比如傳統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等等,忽視這些文化在文化創新進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割斷了它們之間的血脈關聯,使得主流文化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三是過分關注科技層麵(工具理性)的創新發展,而忽視了人文理性價值的重估與刷新,文化的發展失卻了精神原動力。

甘安順先生的《中國文化創新論》充分注意到了上述“文化創新”研究方麵所存在的問題。該著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全麵論述了中國傳統文化創新的經驗和教訓,以及對現代文化發展的意義。正如作者自己所言,本書的寫作宗旨是:“根據中國文化創新的理論資源和史實,總結文化創新與文化傳統、文化流布的曆史經驗和規律,探索當代文化創新的方向和途徑,推進國家文化創新體係的建設。”(第279頁)該著的關注點主要有兩個:一是文化深層的精神價值;二是中國文化的身份問題。(第279頁)而這兩個問題又是緊密關聯,缺一不可的。文化之間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思想、製度、信仰、藝術等人文理性層,而不是體現在科技、經濟等工具理性層。因此,要想在多元的世界文化格局中發出自己的聲音,留下自己的蹤跡,那就必須明確並堅守自己的文化身份。毫無疑問,文化身份的確立必須從文化最深層的精神發源處獲取力量與方向。中國文化要在全球文化的多元角逐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深度開掘傳統文化的精神資源,總結並提升文化創新的經驗。正是本著這樣的寫作意旨,該著圍繞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個重要維度—思想層、製度層和藝術層,深入到文化的腠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軌跡做了一番細致的描繪,並在這個基礎上,針對當代中國的文化實際,提出了一些頗有價值的文化創見。作者沒有流於一般的理論述說,而是在充分掌握史料文獻的基礎上,得出一些樸實穩健的觀點或結論。更值得指出的是,作者不是對傳統文化的創新軌跡作散金碎玉式的印象描繪,而是要繪出一幅中國文化創新的“清明上河圖”①,該著“從對個體生命塵世漂泊靈魂的安頓和終極關懷,到思維方式的轉換,再到學術爭鳴的撞擊和流派的爭鋒,以及各文化構件的蛻變,形成了倫理道德、統治思想、文學藝術、醫藥保健、教育變革、文化交融等一個完整的體係”①。雖然這個體係尚有可商兌處在,但對於全麵展示中國文化創新的經驗來說,還是很有意義的。以下從四個方麵具體談談對這本著作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