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當代書畫藝術批評(3)(1 / 3)

從以上的成果來看,學界對書法空間的研究越來越精微和客觀。實際上,宗白華先生是在其導師瑪克斯·德索的啟發下率先提出書法空間問題的,並以“靈的空間”這一稱謂大致框定了書法的形式本體和精神品格,因而他的研究還沒有顯示出非常明顯的科學化傾向。而此後的書學界,則在現代書法本質觀念的指引下將空間與點畫線條、書寫運動、情感表達、時空關係等問題結合起來,對書法空間進行了更為全麵、立體、精細的實證性研究。毫無疑問,這一科學化的研究模式能夠有效地彌補傳統書學的不足,它不僅讓書寫行為本身變得更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能借以洞悉曆代書法經典的技法審美世界。由此,書法被成功“袪魅”了,日常性取代了神聖性,大眾性置換了經典性。

二當代主流書法的空間形式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科學化進程,近三十年來,書法界在價值觀念更新、書寫技能提升、書法文化教育與傳播等方麵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與此同時,當代書法也進入到一個創新發展的瓶頸期。書法在完成藝術審美自律性確證的同時,也在展廳模式的製導下走向了審美的偏執。其結果是利弊參半的:一是書法空間形式的多樣化;二是原創性書法經典的缺席。通覽近幾年的國展獲獎作品可以發現,當代書法對空間形式的關注不僅體現在理論方麵,也表現在創作方麵。而且有意思的是,當代主流書法(以國展作品為代表)的空間形式與西方建築藝術有某些暗合之處。宗白華先生認為,中國的書法與西方的建築在各自的藝術史中所占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我們幾乎可以從中國書法風格的變遷來劃分中國藝術史的時期,像西洋藝術史依據建築風格的變遷來劃分一樣”①。因此,我們不妨以西方幾種重要的建築形態為參照對象②,對當代中國書法的空間形式進行分類論析。

第一類是“古典式書法”,與古希臘建築相對應。德國美學家溫克爾曼認為,古希臘造型藝術的傑作表現為一種“高貴的單純與靜穆的偉大”③,所謂“單純和靜穆”,就是外在的形式表現為平衡、靜止和穩定,呈現出一種古典式的美。曆屆書法國展中的優秀作品整體上都符合這種古典式的審美標準。從評判的審美取向和依據來看,特別強調書寫者對書法傳統的深度理解與實踐把握。在書寫技法和風格方麵多追慕二王,表現為一種不激不勵、中庸典雅、剛柔並濟的審美趣味。從書法的“內部空間”來看,其對點畫、線條、結體的處理都以經典法帖為圭臬,書者對書法的傳統語彙把握深透、運用嫻熟,顯示出紮實的筆墨功夫。從“外部空間”來看,這類作品不是特別注重外表形式的包裝,往往隻有簡單的塊麵分隔,或是對整張大尺幅宣紙略加靈活處理,給人以或整飭謹嚴、或疏朗明快的空間感受。

第二類是“哥特式書法”,對應於歐洲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築。哥特式建築(以教堂最為典型)體量很大,高高的尖拱直插雲霄,同時又采用繁複的裝飾,這與其巨大的體量造成了視覺上的矛盾。歌特式書法作品一般尺幅都比較大(幾乎將賽展所規定的作品最大尺寸用盡),色彩亮麗,整體氣勢闊大,局部繁複精麗,給人一種較強的視覺衝擊感,具有比較突出的裝飾傾向,喜歡以細膩精致的文字塊麵組合成尺幅較大的書法空間。這類書法多以小楷、小行草、線篆等書體為主,書者技法基礎厚實,用心綿密精到。從“字內空間”來看,多倚仗紮實的書寫功夫,一般不會顯示出鮮明的獨創性。所以,該類書法將主要的精力轉向了“字外空間”。與哥特式建築相類似,哥特式書法將製作精麗的文字塊麵納入到一個類似於建築立麵的整體性空間中,通過對這些塊麵的有機組合,結構成一個氣息貫通、形式統一的大尺度書法空間。很顯然,這類書法將所用的“勞動時間”非常直觀地呈現在作品本身,因而能夠吸引觀者的眼球,給人以“震驚”的審美效果。

第三類是“巴洛克式書法”,對應於17世紀歐洲的巴洛克建築。這類建築追求一種強烈的戲劇效果和表現力,它用曲線、斜線和劇烈的扭曲取代以前的直線和平行線,摒棄了尺度和規範,打破了內容和形式的平衡,強化了形式和視覺效果。巴洛克式書法在繼承傳統書寫技法的基礎上,努力糅合當代人的審美形式感,在線條處理、墨法運用、字形結體、章法安排等方麵表現出一種較為強烈的動感,力圖衝破傳統審美範式的束縛。這種審美追求可以表現在真、隸、篆等造型穩定的書體中,但更多地表現於行書尤其是草書當中。這種書風與西方現代藝術思潮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它與古典式、哥特式書法一起,共同構成了中國當代的書法整體生態。

三空間感型與書法的時代創新

當代書法之所以在“外部空間”上大做文章,一般會歸為兩個方麵的原因:一方麵是受西方現代藝術思潮尤其是形式主義藝術流派的影響;另一方麵是因為書法“內部空間”可供開掘的餘地早已非常小了。但問題真的就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