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筋在醫學術語上叫痙攣,這個在寒的屬性裏叫收引。收引,就是收縮拘急的意思。肌膚表麵遇寒,毛孔就會收縮,寒邪進一步侵入經絡關節,經脈便會拘急,筋肉就會痙攣,導致關節屈伸不利。因為寒是陰氣的表現,最易損傷人體陽氣,陽氣受損失去溫煦的功用,人體全身或局部就會出現明顯的寒象,如畏寒怕冷、手腳發涼等。若寒氣侵入人體內部,經脈氣血失去陽氣的溫煦,就會導致氣血凝結阻滯,不暢通。我們說不通則痛,這時一係列疼痛的症狀就出現了,頭痛、胸痛、腹痛、腰脊酸痛。
因此,我們在養生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防寒。寒是冬季主氣,寒邪致病多在冬季。因而冬季應該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單獨的寒是進不了人體的,它必然是風攜帶而入的。所以嚴寒的冬季,北風凜凜,我們出門要戴上棉帽,圍上圍巾,就是為了避免風寒。
值得注意的是,冬季外界氣溫比較低,人容易感受到寒意,在保暖上下的工夫也會大一些,基本上不會疏忽。而陽春三月,“乍暖還寒時候”,古人說此時“最難將息”,稍微一不留神,就會著涼,傷寒了。因而春季要特別注意著裝,古人講“春捂秋凍”,就是讓你到了春天別忙著脫下厚重的棉衣。春天主生發,萬物複蘇,各種邪氣在這時候滋生。春日風大,風中席卷著融融寒意,看似脈脈溫吞,實則氣勢洶洶,要特別小心才是。
那麼,炎炎夏日,人都熱得揮汗如雨,也需要防寒嗎?當然需要。夏天我們經常飲食涼的食物和飲料,冰鎮西瓜、冰鎮啤酒、冰淇淋、冰棍等,往往又在空調屋裏一待一天。到了晚上,下班出門,腿腳肌肉收縮僵硬,腿肚子發酸發沉,腦袋犯暈,甚至連走道都會覺得別扭,感覺雙腿不像是自己的。這時候寒邪就已經侵入你的體內了。
如果你真的腰酸背痛腿抽筋了,也不要急著補鈣,這裏先教給大家兩個小竅門,試一試再說。
1.芍藥甘草湯
腰酸背痛其實是肌肉酸痛,腿抽筋是筋脈痙攣。脾主肌肉,肝主筋脈,肌肉和筋脈有了問題,就要找準主因,調和肝脾。芍藥性酸,酸味入肝,甘草性甘,甘味入脾,因而這味芍藥甘草湯被譽為止痛的良藥,並且一點都不苦口。芍藥甘草湯配製容易,芍藥和甘草這兩味藥在一般的中藥店都能買到,取白芍20克、甘草10克,或用開水衝泡,或用溫火煮,可當茶水飲用。注意,這裏說的芍藥、甘草一定得是生白芍、生甘草,不要用炙過的,炙過的藥性就變了。
2.按揉小腿
小腿抽筋的時候,以大拇指稍用力按住患腿的承山穴,按順、逆時針方向旋轉揉按各60圈;然後,大拇指在承山穴的直線上下擦動數下,令局部皮膚有熱感;最後,以手掌拍打小腿部位,使小腿部位的肌肉鬆弛。幾分鍾甚至幾秒鍾後,小腿抽筋症狀即可消失。不過,這個“標”雖然暫時除了,病根還在,由表及裏,本還沒有痊愈。敲打按揉一些經絡穴位,固然可以散結淤阻、活絡氣血,但從病因根本上來論,還是要把寒徹底地從體內祛除,這樣你才能身輕如燕,健步如飛。
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病根在筋上
我們常聽到“筋骨相連”、“筋為骨用,筋能束骨”,這是因為筋出問題了,不能“束骨”了,骨頭才會出問題。對於肩周炎來說,正是由於正氣不足,肝腎虛損,最終導致筋脈失養所引起的。另外,腰椎間盤突出也是一樣,由於筋的彈力減弱,不能把腰間盤裏的骨頭束統起來,才使它們相互錯位。中醫一貫講究辨證診治,所以這兩種病找到根兒,還是要從“筋”論治。
首先,對於肩周炎,可以用以下幾種傳統療法。
1.罐療法
常用的拔罐穴位有肩井、肩貞、天宗等穴位。每次選兩個穴位,交替使用。
2.刮痧療法
刮痧療法采用的工具——刮痧板有許多種,傳統的方法是使用牛角板,但因其消毒時易斷裂,現多不使用。還有一種是玉製板,易於消毒,可反複使用。
刮痧時,應在施術部位塗抹刮痧油,減少刮痧時對皮膚的損傷,並加強活血化淤、疏通經絡的作用。
常選用的經絡有手臂外側的肺經、大腸經。每周可刮1~2次。
3.中藥熱熨、熱敷
可以選用活血化淤、舒筋活絡、消腫散結的中藥熱熨、熱敷,同時也可服用養血榮筋丸、活血止痛散等中成藥。
4.自我功能鍛煉
功能鍛煉對肩周炎患者來說十分重要,特別是適當做大幅度肩關節的運動,對預防肩關節的粘連,肩部軟組織的拘緊、攣縮,大有好處。
(1)彎腰轉肩:患者彎腰垂臂,甩動患臂,以肩為中心,做由裏向外,或由外向裏的畫圈運動,用臂的甩動帶動肩關節活動。
(2)後伸下蹲:患者背向站於桌前,雙手後扶於桌邊,反複做下蹲動作,以加強肩關節的後伸活動。
(3)爬牆:患者麵向站於牆前,雙手上抬,扶於牆上,努力向上爬,要每天比前一天爬得高。
另外,對於腰椎間盤突出,可以采用以下幾種傳統療法進行治療。
1.藥療法
對於腰椎間盤突出,活血舒筋是治病的關鍵,在發病初期,可選用清代趙竹泉先生的補腎活血湯,效果比較明顯。處方:熟地黃10克,杜仲3克,枸杞子3克,破故紙10克,菟絲子10克,當歸尾3克,沒藥3克,山茱萸3克,紅花2克,獨活3克,肉蓯蓉3克。水煎服,每日1劑。若下肢放射痛明顯者,加地龍12克、威靈仙15克。疼痛甚者,加乳香5克、細辛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