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理論思考(三)(3)(1 / 3)

當前,經過改革開放的洗禮,我國文藝評論打破了過去那種過於政治化的模式,從種種僵化的觀念和桎梏中解放出來,呈現出多元、多樣、多變的特點,可謂新潮迭起、新銳輩出、熱鬧非凡,顯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然而不容忽視的是,與文藝評論的蓬勃生機相伴隨的卻是文藝評論標準的混亂和模糊,麵對某些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的文藝現象時,甚至出現集體“缺席”與“失語”,常常是對不良的創作現象不敢進行有理有據的批評,對優秀作品又缺乏應有的敏感,未能進行及時地宣傳評介。事實上,好的文藝評論,應該是以評論家自身認可的審美標準對評論對象的褒揚或批評,應該是審美的再發現、再創造。中外文藝史上許多優秀文藝作品之所以能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與我們一代代評論家長期堅持科學的文藝審美標準是密切相關的。因此,倡導正確的創作思想,培養人們科學健康的審美欣賞情趣,建立和完善既具有優秀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又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文藝審美標準,倡導客觀公正、健康理性、與人為善的評論風氣,抵製有償評論、人情評論等,是當代文藝評論工作者共同的責任和使命。

要始終保持旺盛創新活力

創新是文藝的生命之魂和魅力之本,是文藝發展的動力之源。文藝評論和文藝創作一樣,貴在創新,也難在創新。當前,文藝評論工作所麵臨的經濟環境、體製背景、社會條件和傳播手段都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評論工作麵臨一係列前所未見的新情況、新問題,這就需要我們理論評論工作者勇敢地站在時代的前列,大膽地進行探索和創新。我個人以為,應該在以下三個方麵下功夫:

一是要推動觀念的創新。觀念是行動的先導。目前,文藝評論有兩種傾向比較普遍,一是慣於用陳舊過時的思維和觀念去分析評論文藝思潮和文藝現象,不能與生動活潑的文藝現實交流對話,有的評論文章自說自話,脫離大眾,而評論者卻渾然不覺;有的機械照搬西方的所謂後現代理論和觀念,生澀辭藻堆砌,表述詰屈聱牙,讓人不知所雲,摸不著頭腦。更有甚者,還把西方一些早已過時的觀念方法當作新東西販賣而自鳴得意。其實,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社會主義文藝的豐富實踐已為我們的理論評論創新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和廣闊的舞台,值得文藝評論工作者認真總結、深入研究,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論和觀念上的創新。

二是要進行內容和形式的創新。這是文藝評論工作能否真正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重要問題。現在我們有的評論文章大而無當,言之無物,空話連篇,讀後既不能給人思想上的啟迪,也不能給人審美上的愉悅。有的評論文章缺乏文采,感情蒼白,語言呆滯,常常讓人望而生厭。要使我們的文藝評論思想新穎、親切感人,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就必須下功夫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努力創造出具有鮮明時代風貌的評論文體和語言,創造出體現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評論風範。這就要求我們的文藝評論工作者要關注國家、關注社會、關注民生,敏感捕捉當前文藝熱點,密切跟蹤有影響的文藝現象和文藝思潮,及時進行有理有據、有思想有洞見的剖析評述,文風要質樸清新,語言要靈動多彩,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對重大文藝現象、文藝事件,要力爭在第一時間發出我們自己的聲音,努力掌握評論的話語權,有效引導文藝思潮和大眾審美走向,真正樹立文藝批評的良好形象。

三是要促進載體和傳播手段的創新。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大大改變了我們的傳播方式和速度,互聯網已經成為文藝評論信息傳播聚集、設置議程的重要載體,其互動性、及時性、播撒性、聚集性等都遠遠超過了報刊、電台、電視台等媒介。廣大文藝評論工作者要善於熟悉和運用現代科技特別是互聯網信息技術,利用網絡即時通訊、博客、播客、手機等新形式展示自己的學術觀點,提高自己的傳播能力。

總之,隻要廣大文藝評論工作者牢固樹立與時代要求相適應、與實踐發展相符合、與人民呼聲相一致的創新意識,堅持在繼承的基礎上銳意創新,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實踐,準確把握新形勢下文藝評論工作的新特點,就一定能在觀念、內容、形式、方法、載體、傳播手段上實現全麵創新,使文藝評論工作不斷煥發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要始終堅守精神品格

優秀的文藝評論,向來都把價值建構、精神傳承作為自己的使命。中國古代的文藝評論,曆來重視精神價值,“風骨”、“形”、“神”等概念都包含著對精神品格的看重。近代以來從章太炎到魯迅到茅盾、胡風等,他們的文藝評論無不重視精神傳承,堅持評論的批判品格,保持評論的獨立意識,從而構成了一部精神傳承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