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八次文代會、第七次作代會在北京召開,標示著中國當代文學藝術站在了新的曆史發展起點上。胡錦濤同誌發表了重要講話。講話高度評價了文化建設取得的成果和文藝界業已形成的大團結、大繁榮、大發展的生動局麵,並對有理想有抱負的文藝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這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創造發展具有民族特色、時代精神、現代風格的中國當代美術成為廣大美術工作者的目標訴求和實踐指南,他們不光在繼承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方麵的自尊、自強意識獲得進一步增強,在創新現代美術新形式方麵也顯得更加自覺、自信。他們通過誠實勞動,努力從研究、發掘、彰顯中華文化的現代價值到逐步摒棄對西方現代藝術審美取向的盲從;從全力以赴參與《國家重大曆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到北京、上海等地國際美術雙年展連續多屆的推出;從邀請世界各大藝術博物館館藏精品來華展出到組織策劃更多反映中國氣派的當代美術展走出國門、參與國際各大藝術雙年展活動等等,中國美術全方位地向世界展示著一個發展進步的中國文化形象。
美術界的創作、教學、科研、學術交流進入了有史以來最為興盛繁榮的曆史時期。畫壇方麵的精英耆宿寶刀不老,青年才俊競相湧現。於希寧、馮今鬆、郭怡子宗、張立辰、陳家冷的花鳥畫凸顯現代寫意精神;何海霞、賈又福、宋雨桂、薑寶林、龍瑞、卓鶴君的山水畫注重視覺形式和筆墨語言的鍛造;而畫家劉大為、王明明、施大畏、何家英、田黎明、劉慶和、王冠軍等筆下的人物形象時代風貌更為鮮明、表現手法更趨豐富;油畫方麵則有楊飛雲、王沂東、沈嘉蔚、韋爾申、俞曉夫、許江、王宏劍、陳堅、閻萍、忻東旺、劉曉東等實力派的骨幹,新作泉湧、各成峰巒;版畫則以吳長江、王華祥、蘇新平、康寧、賀昆、張遠帆等新銳佳作迭出;雕塑領域有曾成鋼、李象群、黎明、陳雲崗、隋建國、霍波洋等一批少壯派引領風氣;而壁畫、漆畫、水彩水粉等綜合性藝術成果斐然;實驗藝術、采用高新科技手段的各類裝置、影像、多媒體、動畫藝術則湧現了一批構思新穎、手法巧妙、形式獨特、內容健康向上的作品,受到青年人的青睞。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理論建設、美術批評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跨度中,在以蔡若虹、王朝聞、王琦、朱丹、王伯敏等老一輩美術理論家帶領下,中國美術理論工作者的陣容、水平和隊伍逐漸擴大增強。邵大箴、水天中、薛永年、郎紹君、劉曦林、潘公凱、範迪安、張曉淩、梁江、殷雙喜等老中青美術史論家和批評家成為中堅力量。他們數十年從事基礎理論、專業理論建設,致力於史與論的研究和學術批評,探討美術原理與規律,指導藝術實踐,出版、發表和積累了豐碩的學術成果。當然,隨著當今美術創作多元多樣態勢的發展衍變,美術理論研究領域麵臨了諸多新的課題。如何進一步創新觀念,與時俱進,激濁揚清,引領時風,建立當代中國美術批評話語權力,是需要下更大功夫的。
展開60年中國美術的成果,我們看到的是一部主流價值鮮明、民族精神高揚、藝術形式多彩的瑰麗畫卷。60年來,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美協舉辦了11屆全國美術大展,入選作品從第一屆的300餘件增長到今天的4000餘件,而參與競爭選拔的作者多達數萬,且水平不斷提高;全國各省市的美術家協會機構近300個,在冊登記的美術社團逾千,每年舉辦各類展覽活動的數量成快速遞增之勢;全國各地的美術館建設由解放初期的10餘家發展到今天含多種體製經營的190家;近30年來,各地美術館開展的對外美術交流活動數量迅速增長;全國各地美術院校、係科,由建國初期的不足20個增長到379個;全國各地的畫院機構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的3-5家增長到今天政府辦的70家、多種體製開辦的500餘家;美術圖書、期刊、教材、書報出版發行數量多年來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比例。中國擁有著世界最為龐大的美術家群體和相關從業人員,其中相當部分美術家的創作生活條件甚至優於國外同行……60年來,在黨和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持下,中國美術家在各個曆史時期能夠遵循文藝的“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積極投身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讚頌黨的光輝曆史和國家發展的偉大成就,描繪普通勞動者和各民族團結勤勞的美德和祖國錦繡山河,普及美術教育、服務社會大眾、扶危濟困,表現出與黨和人民同心同德的高尚覺悟和情感操守。他們“師造化”、“行萬裏路”,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努力表現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奮鬥精神和堅強意誌,用藝術的方式和圖像造型為當代中國塑像。就60年成果的主題內容與形式語言的豐富性、生動性、深刻性而言,則是中國五千年文明曆史上任何時代都無法比擬的。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美術家在與世界的密切交往和文化互動中,更加堅定了尊重並努力繼承民族文化傳統的信念和學習吸取世界各民族藝術精華的自主意識,以充實、啟示自身文化的創新靈感和實踐能力,努力使當代中國美術在世界美術之林中體現民族特色並占有相應地位,矢誌為世界文明寶庫增添中國財富、提供中國經驗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