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沈陽有三陵:永陵、東陵、昭陵。
東陵又叫福陵,為清太祖努爾哈赤及皇後葉赫那拉氏的陵寢。它座落在沈陽東陵區,該區也因此陵而得名。
皇帝寢陵,循有舊製,大同小異。東陵真正讓人震撼的,是它的鬆樹。東陵鬆高不可名,形不可狀,虯枝亂舞,造型各異,每根皆有驚奇,枝枝纏有風雷。皇陵必植鬆,《太平禦覽》稱:“天子樹鬆,諸侯樹柏,卿大夫樹楊,士樹榆。”等級分明。可皇陵中能有如此之多奇鬆,實屬罕見。據載,陵初,植有三萬多棵,現存一千六百棵。沈陽八景中有天柱神鬆一景,即神鬆立在天柱山上。
那還不為一景,棵棵三百年以上巨鬆,不萎不死,蒼翠華蓋,莽莽英氣,數百年綿蕩至今,撼人心魄。鬆真是皇家之樹,樹中之魂。鬆有擎天之氣,柱世之態,如豐碑,如巨雕,飛揚跋扈,而又動靜皆備,不聲不響,卻傲視蒼穹。除有英氣,還有浩氣、清氣、靈氣、神氣。以此烘托一個民族的暗示,傳遞先祖的遺語,體會曆史的風雲,汲取振奮的潛血,還有什麼比鬆樹更好的嗎?柏太仁慈謙卑,鬆有霸氣;柏太庭院,而鬆係大野;柏有扭曲之態,鬆有秉直之質,不可同日而語。
問當地人,餘下的幾萬棵鬆去了哪兒?如尚在,飆風疾來,夜色蒼茫,那山潮鬆濤,不是振聾發聵,讓人心底瑟瑟,雲翻水亂麼?
當地人說,皆因清帝退位後,守陵人薪餉無著,遂向溥儀報請開墾園區,還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成立了“東荒墾植局”。此等局機關,那還不是謀財害命組織。短短幾年,青山不存,陵內珍寶被內外賊徒竊掠一空。可是,陵中心區還是僥幸留了下來,這又是為何?
無答。
這是一個謎。也是一個奇跡。
是清太祖魂靈之威麼?還是院內看管甚嚴?三百年刀斧覬覦,三百年戰亂碾踏,竟一一躲過,隻能說是天佑、神威,清太祖努爾哈赤還是有鎮懾力的。我猜想,還是迷信保了這些樹至今不死。因為陵中心,就是墳墓,中國人信墳山之物有祟邪之氣,墳山上的樹做柴燒也會帶來災難;做梁做櫃?俗人豈敢!做了也不敢用啊。正是這種迷信忌諱,有了懼怕,從而改變了這些樹的命運,使它們苟延殘喘至今。看來,人們的心裏還是要有所畏懼。
因為人的迷信,僥幸逃脫夭折,最後成為棟梁之材,隻要風雨不欺,地脈不斷,營養充足,還可以存活三百年、三千年也未可知。
可是,蹬上一百零八磴,上了神功聖德碑亭,亭前左右兩棵巨鬆,都已訇然倒塌。一棵死了些年,已經補種;一棵已死鋸倒,正橫亙在樹蔸邊。大樹直徑一米有餘,長可數丈,木質新鮮發黃。這棵樹就放在那裏,似乎準備永遠放在那裏,讓其腐爛。這麼高大古老的鬆,也應該給它找個位置啊。幾百年之物,也是個文物啊!何況,它是陪伴了努爾哈赤精魂三百年的皇陵鬆,更是罕物,也應沾了皇家靈異之氣,是棵不凡的老鬆啊!拿一句東北的俗語說:別拿豆包不當糧食!寫此文,就是懇請有關部門,盡快將此鬆置於風雨不侵處,讓其展覽,不也是一個景點嗎?
再又想到一事:伐鬆者,皆是守陵人。清太祖啊,自作自受,養了這批吃裏扒外的東西。東陵守陵人有多少?當無統計,但我看到昭陵即太祖兒子皇太極的陵墓,常有兩千多人守持。守陵皆有官職,還是世襲。那東陵也未必少了這個建製。真是人滿為患!最後呢?剩下的樹比守陵人少,豈不成了笑話。看來,機構臃腫,古已有之,禍害皇陵,不是活的教材麼?
好在,總算有這麼多大鬆巨鬆古鬆保存下來了。守陵人再多,也已樹倒猢猻散,不知所蹤。這是不幸中之萬幸。還是沈陽一景,還是讓人寫文讚歎。
聽說昭陵古鬆更是了得,更是精彩,更是奇崛,鬆皆有名,聲勢更大,隻是此次無緣相見,憾。僅以此文留與東陵鬆,算是略表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