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是康巴藏區的甘孜,甘孜是包括了蜀山之王、世上最難攀登的雪山貢嘎山和海螺溝冰川的甘孜,是有著康定情歌和跑馬溜溜的山上的甘孜,是有著茶馬古道、瀘定橋,有著丹巴古碉、丹巴美人穀和被稱為中國最美村寨甲居藏寨的甘孜,是有著德格印經院、有著川藏線上最高公路雀兒山口的甘孜,是有著“香格裏拉之魂”——稻城亞丁、有著新路海的甘孜。在這片廣大的、人煙稀少的高原上,有許多令我們驚奇的事情,比如德格縣城隻有7000人口,所有的縣城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若在湖北神農架,海拔3000米的地方隻長草,不會長莊稼,也不會長樹。可這兒的莊稼、樹木都長得相當好。陽光燦爛,人們的臉曬得紅紅的,花朵開得豔豔的。最讓我驚奇的是這兒各縣的藏居,雖各有不同,但色彩都十分豔麗,在道孚的藏居,我看到的是比故宮還豪華的裝飾圖案,讓人如進宮殿中,可這是一般的民居啊,難以置信。而且一般農家都會種上幾盆盛開的鮮花,仿佛來到了歐洲。在內地,這樣的鄉村景色是完全沒有的。
翻過了二郎山,一進入甘孜,就會看到那屬於藏區的各種東西:
一是沿路的山壁上,隻要稍微平坦的地方,都刻有那永遠親切的、藏文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這是一種祝福。我在跑馬山上,看到樹上掛著、石頭上噴著彩色的六字真言;在新路海的岸邊,看到一塊塊巨石上,都刻上了六字真言。而公路邊可以到處見到那放置的、年代久遠的瑪尼石,和一些樹邊的瑪尼石堆。這些雕刻的石頭,就是對神的敬奉。我在往德格的途中,看到一麵山坡上刻著這六個大字,它的下麵就是村莊,家家戶戶的經幡杆和小白塔(神壇)。在這種宗教氛圍的籠罩下,人們的心是不會煩熱、燥動和妄想的。
二是到處飄揚的五彩經幡,又叫風馬經幡。在高原,就是風馬經幡的世界。風馬經幡又稱為風馬旗,而藏語譯音為“龍達”。龍達用一塊版分別印在白、黃、紅、藍、綠單色布麵上,按順序一組組、一排排係掛在樹枝或牽引在繩索上。龍達所像征的意義十分廣泛深沉,白色為人純潔的心靈,黃色為大地,紅色為火焰,藍色為天空,綠色為江河。它們代表著太陽、土地、天空、水和生命。在藏民族的思想觀念裏,“龍”和“達”都代表著最快的速度,因此豎掛龍達的內涵是祈求好運撒向人間。所謂風馬,就是獻給山神的戰馬。風馬上用藏文組成花邊,或是吉祥八寶圖案的花邊。所謂八寶,就是藏民常戴的飾物海螺、珊瑚、碎磲、如意。那在高原的勁風中吹動的風馬,據說每吹動一次,就是獻給了山神一匹戰馬,戰馬越來越多,而獻戰馬的人,吉祥就越來越多。各種顏色的風馬,消解他們各種各樣的困厄,各種各樣的煩惱。每一家的屋前,都豎有一根經幡杆,杉木,這是獻給山神的箭。這裏的各式經幡,布滿在每一個角落,有的一整座山上都飄揚著它們,有的將它們牽成一座寶塔狀,有的經幡橫跨在兩山之間,像一道巨大的彩虹,蔚為壯觀。當然,在海拔4000千多米的折多山口和海拔5000多米的雀兒山口,有更多這種經幡,我也在它們的旁邊留了影。那些經幡就是來往人們對平安的祈禱和祝福啊。
三是犛牛。那天早上,我們翻過4000多米的折多山口之後,我就看到了大群的犛牛。這些犛牛比內地的牛個頭小,毛是黑的,毛長,尾巴拖地。它們站在早晨的陽光裏,一動不動,仿佛雕塑。那是在曬太陽,因為高原上寒冷,它們的生活中曬太陽比吃草更重要。這些牛啊,跟這裏的人一樣,如此安靜,淡定,仿佛它們也沾染了佛性,靈魂已經涅槃。抬起頭,在更高的山上,一群一群的犛牛,多得不可勝數,給人的感覺,這片高原的主人,不是人,而是那密密麻麻的犛牛。而過去史書上把這片高原藏區的人稱為犛牛族。聽當地人說,藏民一般是不殺犛牛也不出售的,犛牛老了,可能出售和殺掉,一頭犛牛可賣一千多元。每家有百十頭犛牛的不算稀奇,這些犛牛是他們的生活保障,應該還是賣掉和殺掉的。因此,這裏雖地處偏遠,可從藏民非常漂亮的房子和女人們身上的服飾、配飾(包括綠鬆石、銀飾)、男人們手上的大金戒、金項鏈來看,比內地富裕得多,也悠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