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梨園爭秘箋 梁府會英雄(1 / 3)

詞雲:

依舊青山雲攏散,還是漁歸晚。放漿酒言歡,衰盛輕談,一葉分江半。

漫論春秋秦兩漢,晉統三國亂。南北變隋唐,五代十國,遼宋金元歎。

這首《醉花陰》詞,道的是這曆史紛亂,變幻不休,任你是做得了千秋宏業、百載盛世,當年雄姿英發、指點河山,總歸來依舊是煙雲隨風聚散、隴首雲飛,江水照舊雪浪翻銀。

國人秉性,向來喜論家國存亡,王朝興衰之事,也不因為別的,隻說這數千年間在這片神州大地之上生了多少聖人、能人、奇人、小人,出了多少真事、假事、大事、怪事,足夠後人精究細研抑或是閑侃漫談。

自堯舜禹說起,起自夏商,而後朝代更迭,帝王輪替,將相黎民,隆盛朝、衰亂世,化作曆史文字,說道書中故事。

閑話休提,而今我在這裏說一段故事,且供諸位看官在繁華之中、忙亂之外消閑遣憂之用。

南宋朝紹興九年。

黃山山腳下的一個梨園中。

此時,正是梨花開的爛漫的時節。風過處,梨蕊紛飛,空中似有瑞雪蕩舞,地麵如有銀屑鋪就。

梨叢之中傳出絲絲笛聲,其音哀怨、煩愁,猶似孤殘老雁立沙洲,淚眼望不盡蒼穹;風起綿雨後,恨悠悠、許多愁,紗窗關不住寒流。

隻見梨樹叢中立著一個三十歲上下,身著一襲白衣、頭頂方冠、腰係錦絛、腳踏絲靴的男子。風吹拂著他腰際所佩之瓊玉,隨著笛聲蕩出一陣陣清脆之音。

一曲吹就,坐而撫瑤琴,琴聲鏗鏘、激昂,似有侵吞山河之誌、包囊四海之心,猶如江水瀉堤奔流入海。宮弦震,撥商弦,角弦抖,點羽弦,起蕩徵弦,複五弦齊鳴。其音縈回於溪穀、繞閣亭。草木知其意,魚蚌通其靈。

在其琴桌左側放著一本翻開的書,右側擺著一把鞘上繡著梨花的長劍、劍從鞘中微微被抽出來了半寸。

突然有一陣陣倉促的腳步聲和馬蹄聲也混跡到這琴聲中來,似乎是和著旋律,在為琴聲伴奏,在這梨園的上空縈繞、回旋。

正是有一大群人朝著梨園這邊趕來。

這些人走到梨園門口住了步,見門上端端正正地掛一塊牌匾,上麵赫然用瘦金體寫著‘忠涼門’三字,眾人各各麵麵相覷。

不到半盞茶的功夫,整個梨園已被人群圍了數匝,真是蚊蠅難入,鼠兔不出。

細瞧這些人的裝扮:其中有頭戴綸巾、手拿摺扇的儒雅之士;有披甲戴盔的官兵;有禿頭裹袈的僧侶;有手拿拂塵、身著道袍的道士、道姑。

隻見一個穿杏黃道袍、須眉盡白的老道走上前一步,開口對那男子說道:“白憐絮,你違道叛教,忤逆師尊。隻是看在你往日是我無為道門下,師叔今日也不為難你,你隻需將你得的那本《南閣秘箋》交出來便罷了。”

那個叫白憐絮的人站起了身來,對那老道稽首作揖,說道:“李師叔,秘箋的確是在師侄這兒,那就要看你老人家有沒本事拿的到了。”

這時,一個書生打扮的人站出身來,隻見這人生的清眉秀目,粉唇白齒,倒更像是個女人,而在他旁邊站著個跟他打扮一樣的男人,這男人手上拿著把紙扇,在這還算不上熱的天氣裏不停地搖著。那長似女人之人開口說道:“你白兄雖兵敗洛陽,卻偶然間得了這本《南閣秘箋》。據說這本書不僅記載了前人的武功絕學,而且還透露出其它一些秘密,白兄,是不是啊?”說完,臉上浮現出陰森的笑容。手拿紙扇的男人附聲說道:“白大俠既己是武藝超群,天下莫有敵手,況且向來自詡為人清正,不貪財色,想來那本《南閣秘箋》於白大俠而言也是無用,倒不如惠賜於我等,豈不兩益?”

白憐絮微微笑著說道:“沒錯,秘箋確在我這,隻是,心有鬱結,不願白白奉送於無幹人等。你們若是想要硬奪,恐怕也並非那麼容易。”說完,他把放在桌上的劍拿在了手裏,直往後背一插,再把書拿在手裏。眾人看到他的這個舉動都不禁後背冒出冷汗,不自覺地都往後退了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