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一般人是怎樣做的呢?他習慣用與別人的對比來發現自己的優缺點,這固然是一種好方法,但往往受主觀意識影響太大。他會很快地發現,自己在某方麵與別人差距甚大,因此他會非常羨慕那個人。羨慕會導致無知的模仿,導致無謂的妒忌,或者受到激勵般地向更高境界攀升,但最後一種情況畢竟所占比例甚小,而前麵兩種情況都容易導致自信心的喪失以及由此引發的憂鬱。
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就像人類有其體能極限一樣。如果想把別人的優點都集於一身,那是最荒謬、最愚蠢的想法。我們沒有必要去模仿別人,隻要能夠做好我們自己,便是對自己盡到了最大的責任。
從道格拉斯·馬羅區的詩中可以讓我們得到一些啟發:
如果你不能成為山頂的一株鬆,就做一棵小樹,生長在山穀中,但須是最好的一棵。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棵大樹,就做一棵灌木。
我,就沒有做人的尊嚴,就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
活著應該是為充實自己,而不是為了迎合別人。沒有自我的人,總是考慮別人的看法,這是在為別人而活著,所以活得很累。有些人覺得:老實巴交吧,會吃虧,被人輕視;表現出格吧,又引來責怪,遭受壓製;甘願瞎混吧,實在活得沒勁;有所追求吧,每走一步都要加倍小心。家庭之間、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新老之間、男女之間……天曉得怎麼會生出那麼多是是非非。你和新來的女同事有所接近,有人就會懷疑你居心不良;你到某領導辦公室去了一趟,就會引起這樣或那樣的議論;你說話直言不諱,人家必然感覺你驕傲自滿,目中無人;如果你工作第一,不管其他,人家就會說你不是死心眼太傻,就是權欲野心……凡此種種飛短流長的議論和竊竊私語,可以說是無處不生,無孔不入。如果你的聽覺視覺尚未失靈,再有意無意地卷入某種漩渦,那你的大腦很快就會塞滿亂七八糟的東西,弄得你頭昏眼花,心亂如麻,豈能不累?
我們無法改變別人的看法,能改變的僅是我們自己。想要討好每個人是愚蠢的,也是沒有必要的。與其把精力花在一味地去獻媚別人,無時無刻地去順從別人,還不如把主要精力放在踏踏實實做人上,兢兢業業做事,刻苦學習。改變別人的看法總是艱難的,改變自己卻是容易的。
有時自己改變了,也能恰當地改變別人的看法。太在乎別人隨意的評價,自己不努力自強,人生隻會苦海無邊。別人公正的看法,應當做為我們的參考,以利修身養性;別人不公正的看法,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以免影響我們的心情。如此一來,我們就不會對別人的看法耿耿於懷,而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了。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棵灌木,就做一葉綠芽,讓公路上也有幾分歡娛。
……
世上的事情,多得做不完,工作有大的,也會有小的,該做的工作,就在你身邊。
如果你不能做一條公路,就做一條小徑。
如果你不能做太陽,就做一顆星星。
不能憑大小來論斷你的輸贏,隻要你努力做到最好。
我們應該看到自己的優點,也應接受自己的缺點,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的人生。因此,我們不必戴著假麵具去生活。道德上的過於自負及苛刻的自我要求,都是內心世界的最大敵人。
誰都不是“一無是處”
法國文豪大仲馬在成名前,窮困潦倒。有一次,他跑到巴黎去拜訪他父親的一位朋友,請他幫忙找個工作。
他父親的朋友問他:“你能做什麼?”
“沒有什麼了不得的本事,老伯。”
“數學精通嗎?”
“不行。”
“你懂得物理嗎?或者曆史?”
“什麼都不知道,老伯。”
“會計呢?法律如何?”
大仲馬滿臉通紅,第一次知道自己太不行了,便說:“我真慚愧,現在我一定要努力補救我的這些不行。我相信不久之後,我一定會給老伯一個滿意的答複。”
他父親的朋友對他說:“可是,你要生活啊?將你的住處留在這張紙上吧。”大仲馬無可奈何地寫下了他的住址。他父親的朋友叫道:“你終究有一樣長處,你的名字寫得很好呀!”
你看,大仲馬在成名前,也曾有過自己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的時候。然而,他父親的朋友,卻發現了他的一個看似並不是什麼優點的優點--能把名字寫得很好。
把名字寫得好,也許你對此不屑一顧:這算什麼!然而,不管這個優點有多麼“小”,但它畢竟是個優點。你便以此為基地,擴大你的優點範圍。名字能寫好,字也就能寫好;字能寫好,文章為什麼就不能寫好?
我們每一個人,特別是不自信的人,切不可把優點的標準定得太高,而對自身的優點視而不見。你不要死盯著自己學習不好、沒錢、相貌不佳等不足的一麵,你還應看到自己身體好、會唱歌、字寫得好等不被外人和自己發現或承認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