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一定要相信你不是“一無是處”,每個人都不會“一無是處”,是人都有閃光點的。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潛藏著獨特的天賦,這種天賦就像金礦一樣埋藏在我們平淡無奇的生命中。那些總在羨慕別人而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的人,是永遠挖掘不到自身的金礦的。
責備自己勝於埋怨環境
人與人的差別任何地方、任何年代都存在,並且這種差別是無法絕對消除得了的。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個人的人生際遇都是各不相同的。隻要你留心周圍的人,就會發現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敗;有的人常常遇到好機遇,甜多於苦;有的人則總是遭遇坎坷磨難,苦多於甜。
造成人生幸與不幸的根本原因何在?換句話說,人們命運差異的根源,到底是外界的社會,還是我們自身呢?
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很多人都會選擇外部因素。他們認為,人生之所以會有種種不幸的產生,不是因為自己不好,而是因為社會不公。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持有這種認識的人往往更容易遭受不幸,而不幸的降臨反過來又加重了他們對社會的不滿,使他們更加怨天尤人。於是,人生便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
魯迅先生曾經教人:“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可以肯定地說,人人都想幸福地度日。但要想度日幸福,就離不開做人的合理。這句話也點明了一個道理:人生是否幸福,根本原因不在社會,不在他人,而在自己,在自己是否能夠“合理地做人”。
所謂做人合理,具體說來,主要包括生理、心理、倫理三個方麵:鍛煉好自己的身體,身康體健,就會符合生理之理;加強個人的修養,保持心理平衡,就會符合心理之理;正確處理人際關係,協調好社會交往,就會符合倫理之理。隻有“三理”合為一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做人才有幸福可言。
在人生的發展階段上,做人合理則表現在科學地安排自己的一生,把握好人生發展的幾個關鍵階段:
第一階段的重點是自己。要把握好自己,不迷失人生的方向,不朝三暮四、飄忽不定,才能隨心所欲。要達到這種境界,就必須建立起自信心,養成良好的習慣。
第二階段的重點是如何對人。要懂得人情世故,明白什麼是人之所好,什麼是人之所惡;什麼是善意,什麼是惡意。隻有通曉了人情世故,才能適應人情的需要,擁有好人緣,獲得好口碑。
第三階段的重點是如何超越別人。要學會做領袖人物,不隨波逐流。領袖有大有小,但無論是大是小,你都得知道部屬的人情,具備上情下達和下情上達的本領,使情感交流暢通無阻,情感運用周轉如意,才能夠真正扮好領袖的角色。
協調好生理、心理、倫理,處理好對己、對人、超人,做人才能談得上合理。具備了這一基礎後,人才會在社會上通行無阻,獲得生活的幸福。
沒有絕對的弱者
世上沒有絕對的弱者。在夾縫中生存,逃避自然,是弱者天生的本領。弱肉未必強食,相反強肉可能被蠶食。無論強者弱者都要適應環境,遇強則弱,遇弱則強。
一個風和日麗的春天,一隻美麗的羚羊出來在河邊吃著細嫩的青草,正當她得意忘形的時候,厄運卻神不知鬼不覺地突然降臨於她的頭上了。一個彪悍的獅子正從她的背後向她走來。說時遲,那時快,獅子一撲一跳,向這隻可憐的羚羊撲過來。驚慌之下,這隻羚羊側身一躲,躲過了獅子的一撲。她拚命地撒腿便跑。於是,獅子拚命地追逐,眼看獅子要追上了,這時前麵出現了一排排鬱鬱蔥蔥的灌木叢,羚羊迅速跳進了灌木叢,與獅子開始周旋起來。結果,在灌木叢裏,獅子哪裏是羚羊的對手。幾個回合,獅子隻好望肉歎息了,氣得它連頭也不回就走了。羚羊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得意地呼朋引伴叫了幾聲。
的確,無論強者、弱者都有一套適應自然法則的本領。隻要你認真地生活著,並不十分在意自己的強大與弱小,隻要你找到了自己能遊刃有餘的空間,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到那時,你的優勢會彌補你的不足,你定能獲得別人苦苦求索也無法得到的東西。弱常常與小聯係在一起,正因為小,使弱者本身也具備了很大一部分優勢,比如小而靈活、小而精、小而全等。小的事物常常是容易被忽視的,那麼你何不利用這種有利的時機,暗地裏逐步發展壯大。
另外,在強大的競爭叢林中,能夠在夾縫中生存也是弱者的一種本領。在自然界中也許你會注意到有一類攀援的植物,它們最善於在高大的樹林中的夾縫裏生存,從而給自己找到了一份安全的空間,苑絲子即是如此。在人類社會中呢?弱者照樣可以生存於夾縫之中。為什麼呢?強者往往並非一人,眾多的高手間的競爭,其殘酷程度不亞於強者對弱者的競爭。大魚互相殘殺的現象是普遍的。而在幾個強者的激烈競爭中,往往便會產生一個真空地帶,即沒有一個強者敢於涉入的地區。但是正是這個無人敢涉入的雷池,有時卻是弱者的又一片天空。勇敢的弱者會選擇這一個雷區,因為他明白,這個地區強者是不願插手的,也是不敢插手的。更多的倒是強者都會白送給弱者這一大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