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特點
首先,人們都渴望自我的願望得到滿足,隻有當這種渴望至少得到部分滿足時,我們才會把自己的注意力從自身轉移到其他方向。這是人的天性。人際關係課程先師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裏更加強調了這一點:“人們對自己身上的病痛的關心,超過非洲的四十次大地震。”人們對自己的事情比對世界上其他任何事情都要關注,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最為重要,每個人都在渴望讚賞,以便自我肯定,滿足精神需要。對於人性的這種“自我主義”,我們曾有過許多誤解。我們曾竭力去壓抑自己的人性需要,從而扼殺了我們因需要而產生的創造力;我們曾竭力去壓抑別人的人性需要,從而惡化了正常的人際關係,導致不滿、嫉恨和對抗。事實上,在一個人有更多精力去注意任何別的事物之前,他必須先吃飯,先關心他自己最基本的需要。和這基本的生理需要同樣重要的是,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都需要一定程度的他人與社會的認可和讚許,以維持精神上的基本需要。缺乏這種認可和讚許,人就可能會孤僻、性格古怪,甚至出現精神毛病。這就是社會的人與自然動物的一個重要區別:人性的特點。
認識這些人性的特點,先去滿足他人的需要,則人際關係和事業等方麵的成功之路便被開通;相反,如果忽視人性的特點,忽視他人的需要,則人際關係就會成為泥濘小路,難以通行,甚至完全行不通,進而,也就會對人的事業、愛情等方麵產生極大的負麵影響。在現代社會,一個人的生理物質需要與被人認可、尊重和讚揚的精神需要幾乎同樣迫切。人性的弱點,決定了人必須首先滿足自我的基本需要,然後才能顧及他人。但現實生活中,人們又總是生活在一些自相矛盾的觀念裏。一方麵,人們覺得先滿足自己的需要是天經地義的,因此在大多數場合都是先考慮自己的利害得失;另一方麵,又對他人寄予不切實際的期望,希望別人能無私地來幫助自己,先想到自己。一旦這種希望落空,便會對別人產生猜疑和反感。可以說,人性自我的弱點,是決定人難以完美和必然遭受挫折的原因。
·對人差異性的模糊理解
人性弱點的另外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對人的差異性的理解模糊,而模糊的理解往往會產生人與人之間的輕視和鄙夷。
人們因為生長在不同的家庭環境、經濟條件、天賦教養、社會環境等條件之下,所以人的性格特征、能力水平、觀念抱負、生活習慣等,自然就天差地遠。如果對於人的個性的差異性不能正確地看待,隻是憑著自己個人的喜好習慣和是非標準去評判人,則可交的朋友就很少,甚至,你會覺得你沒有可交的朋友。“仆人眼裏沒有英雄”,外國的這句諺語說明相處太密太久,任何英雄都會顯示其作為正常人的弱點。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感覺到與人打交道很難,容易從人的消極缺陷方麵去考慮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對上麵分析的人性弱點的認識不深。如果我們不能揚長避短,從積極的角度看待人,則很難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樣就給自己走向成功設置了障礙。
有時,你事後才知道自己原來應該說些什麼或做些什麼,但為時已經晚矣!你隻好自己生自己的悶氣。這種情況對你發生過多少次?你是否考慮過,你為什麼形成了自己的行為方式,以致使你不能享受到你真正想得到的幸福?
因為你已經習慣,原因往往就在於此。我們不是習慣了做成功者,就是習慣了做失敗者,這並不是由我們的血統或遺傳基因決定的,而往往同我們接受的早期家庭教育有關,是從父母那裏學習來的。而他們又是從他們的上一輩那裏學來的。但是誰也不應該受到責備。我們每個人現在采用的生活模式都來源於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相互作用的曆史淵源。這些模式在我們童年時期便每時每刻傳給了我們。我們每日每時都在觀察那些疼愛我們、照料我們的人是如何行動的,不知不覺地學習、模仿他們處理矛盾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把他們的一言一行無保留地加以吸收,並把它們融進我們自己的生活模式中。今天,不管我們麵對什麼樣的或多麼複雜的困境,我們仍然采用我們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在我們年滿4歲的時候,就已經很好地研究了這些方法:我們知道什麼時候該哭,什麼時候可以笑,什麼時候生氣、高興、挖苦、殘酷、溫柔,什麼時候感到傷心……作為孩子,我們所能做的一切就是把父母教給我們的全部接受下來。正是在這種發育時期,我們變得非常像自己的父母。我們把父母的行為方式收集起來,裝進一個小巧的感情的盒中,隨身攜帶。我們一生中無論走到哪裏,都隨身攜帶著這些行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