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學會控製情緒,學習社交知識(7)(1 / 3)

對於發生的這種情況,絕大多數父母是毫無過錯的。他們對家人都懷有最美好的願望,根本不知道這樣做會有害處。他們所能教給子女的,全是他們自己學到的和習以為常的東西。倘若我們的父母庸庸碌碌地生活、思考和安排事情,我們大概也會庸庸碌碌地生活、思考和安排事情。像感情上的潛移默化一樣,我們吸取了那些脫離實際的方法和失敗的技能。所以,我們幾乎認識不到,阻礙著我們自己成長和獲得幸福的,往往正是我們自己。我們很難弄清,我們正在不知不覺地破壞自己的成功或我們至為關心者的成功。我們之所以毫無意識地這樣做,是因為我們早期受到的熏陶在感情上蒙住了我們的眼睛。

人際中的互相吸引與交往障礙

從成功的人際交往看,社會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一個基本的前提是人際吸引,即交往雙方相互之間的吸引力,它經曆了注意(對交往對象產生興趣)、認同(了解和認識對方的思想與行為並予以接納)、相容(對交往對象產生親切、喜歡等情感上的肯定)和交往(雙方開始接觸、交往並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4個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存在很多積極的影響因素,列舉如下:

1.空間距離的接近

交往初期,空間距離的接近使得交往雙方有更多的機會相互接觸,即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從而更加容易彼此了解與熟悉,進而產生人際吸引。

2.交往雙方的個性相似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兩個在社會生活背景、個人經曆、態度、觀念、興趣、價值觀、教育水平、職業、地位等各方麵比較相似的人,更容易找到共同語言,正所謂誌同道合。相似性越強,人際吸引力便越大。

3.交往雙方的互補

當交往雙方在能力特長、人格特征、需求利益和思想觀念等方麵雖不相似但卻恰好形成互補關係時,人際吸引力也會大大增強,正所謂各取所需,相得益彰。這種由於互補而產生的吸引更多的是發生在感情深厚的朋友,尤其是戀人或夫妻之間。

4.交往雙方的品貌

一個儀表堂堂的人,一個天生麗質的人,一個風度翩翩的人……這樣的人走在大街上必然會引來高的“回頭率”,這就是人際吸引的產生。這些外在因素在交往初期的作用尤其不可小覷。一個才華橫溢、談吐不凡的人也使人們願意接近他,這是能力的吸引。甚至,一些無傷大雅的小小過失會使人們更趨向於接近他,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從而避免使人產生高不可攀的感覺。然而,一個能力低的人本來就不討人喜歡,若再犯錯誤則會使人更加討厭。此外,一個人的個性特征也會影響人際吸引。研究表明,真誠、理解、忠實、信賴、理智、可靠、有理想、負責任、體貼、熱情、友善、樂觀、寬容等個性特征可以產生強烈的人際吸引,而另一些個性品質,如天真、靦腆、文靜、感情豐富、謹慎、固執、循規蹈矩、依賴等,如果表現適當,也會產生一定的人際吸引。

5.情感的對等

一般來說,人們更傾向於接近那些願意接近自己的人,人若敬我,我便敬人,這是一種情感的回報。尤其是那些對自我評價不高、自信心低或遭受挫折的人,一旦得到別人的喜歡、讚賞和肯定,他們就會用更強烈的感情加以回報,這種人際吸引一般強烈而持久。

由此可見,人際吸引是人際交往的基礎。沒有人際吸引,人際交往便無從談起,更別說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了。因此,致力於培養和增強人際吸引是每個人都不可忽視的問題。也正出於這一目的,我們將轉向問題的另一個角度,人際交往障礙。這是交往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引起的,例如:

①語言差異

語言的運用是人際交往中最基本的交流形式。如果交往雙方語言不通,或者對同一詞彙或句子有不同的理解,便很難實現良好的溝通。

②年齡差異

“代溝”便是由於年齡差異而引起的交往障礙,發生在長輩和晚輩之間。他們由於時間上的差異而對社會持不同態度和觀念,並且沿循不同的言行方式,因而難以溝通。

③偏見

人群之間常常存在許多偏見,如階級偏見、種族或民族偏見、地區偏見、職業偏見、性別偏見等,形成態度障礙,交往難以進行。

④認知差異

交往雙方在文化程度、認知方式、觀點意見、興趣、價值觀以及交往目的和方式方法等各方麵的顯著差異,將不可避免地引起雙方認知失調,從而妨礙進一步交往。

⑤自我認知障礙

人貴在有自知之明。不過,有些人卻在對自己的認識上發生較大的偏差,表現為過度自卑或過度自負。前者因為自慚形穢而遠離人群,後者則因自視過高而盛氣淩人,而兩者均會引起人群的反感,難以產生人際吸引。

⑥不良的個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