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學會控製情緒,學習社交知識(7)(2 / 3)

良好的個性特征可以促進人際吸引,不良的個性特征自然會破壞人際關係。典型的不良特征有:敵意、自私、粗魯、貪婪、虛偽、冷酷、惡毒、不友善、狹隘、嫉妒、猜疑等。實驗表明,這些不良個性是導致人走向失敗與挫折的最重要的原因。

在上述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際交往成功、順利與否和許多個人的因素直接相關。因此,由於人與人之間在各個方麵存在的個體差異,人們在社會人際交往中的表現自然也會不同。日常生活中,我們常以“善於社交”、“人緣好”或者“木訥”、“孤僻”、“人緣差”等來評價一個人的人際關係狀況與社交能力。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則一直試圖采用各種科學的手段來對個體的或群體的社交狀況與能力做出評價,心理測驗仍是其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這些測驗使得人們一方麵能以客觀的、消除成見或偏見的態度來評價他人,另一方麵也可以更加客觀而準確地評價自己。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評價的結果既可以是令人鼓舞的,也可能是令人沮喪的。然而無論如何,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並勇敢地麵對自己,這本身就是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前提,然後才是如何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狀況,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下麵的建議也許不無裨益。

1.注意你給別人的第一印象

社會心理的首因效應表明:人際交往中第一次給人留下的印象將影響別人對你今後一係列特征或行為的認識,因而也對進一步的人際交往的進行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成功交往的第一步。而你的儀表、衣著、姿態、表情、年齡和舉止言談則是構成他人對你的第一印象的主要影響因素。

2.掌握一定的談話藝術

語言交流是人際交往的首要方式,別人對你的了解和接納往往來自於彼此的交談。一般來說,容易讓人接受的談話藝術包括:態度自然坦誠,語言準確通俗;目光親切專注、正視對方;語音、語調自然協調,既不誇張也不做作;說話注意分寸、適可而止,配合必要的手勢與表情,但避免有失雅觀的小動作;尊重對方,不輕易打斷對方的談話等。

3.保持適當的人際距離

人類學家霍爾根據人際交往中的關係和內容提出4種人際距離:一是親密距離,一般在1.8英寸以內,出現於親密朋友或愛人之間;二是私事距離,一般在1.8~4英寸,出現於一般朋友或熟人之間;三是公事距離,一般為4~12英寸,出現於非私人場合,如談生意、做買賣、辦手續等;四是大眾距離,一般在12英寸以外,出現於一般公共場合中的陌生人之間。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應注意你和對方的關係與熟悉程度,保持適當的人際距離,否則,將對交往發生損害。

4.培養正確的自我意識

要善於發現自身的長處,學會自我肯定,但也不要因此走向另一個極端而唯我獨尊,應該把自己擺在一個適當的位置上,以平等、自然的心態與他人交往。同時,萬一交往中出現什麼問題,也不要立即退縮而不敢正視,繼續努力將是有效的。因為社會心理中不僅有首因效應,還有近因效應,這是指在熟悉的交往者中,第一印象逐漸模糊,而近期的行為表現將對彼此的印象有更大的影響。所以,萬一你在交往中給人的最初印象不盡如人意,也還有補償的餘地。關鍵在於調整自我意識,給自己信心。

5.努力優化性格

不良性格將直接導致人際交往障礙與人際關係緊張。不過,性格主要是後天的產物,它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因次,如果你發現自己確實有某些不良性格,那麼,改造不良性格,優化性格結構應該引起你的充分重視,它是你走向社交成功的必經之路。

對外部世界的了解

人的生存總是離不開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人總是生活在由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空間組合而成的特定的環境裏。這個環境既為人們提供了棲身寓所和活動場所,為人準備了必要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又在不同程度上限定了人的活動範圍、目的、方式、效益及效果。

產生逆境的社會環境

總的來說,人的生存世界一般可以分為自然世界和社會世界。自然世界,是人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的總和,其中包括各種非人為力量所造成的時空限製、天災地變等因素,這些因素使得人的行為無法達到目標從而容易造成挫折。它往往是人力所無法控製和避免的。例如,一個慢性病患者,無論醫藥的功效多麼良好,他總得等候一定時間才能康複;一個汽車司機在荒漠中用盡了汽油;一個急於完成學業去負擔家庭生活的大學生還必須得苦讀一兩年,修滿一定學分才能畢業;異鄉遊子由於遠隔重洋無法與家人團聚;行人途中遇到河川山險而又缺乏適當的交通工具無法通過等,這些時間、空間的限製,是構成挫折情境的重要原因。

1.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