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鑽石就在腳下(3)(1 / 3)

跳蚤之所以變成“爬蚤”,並非它已喪失了跳躍能力,而是由於一次次受挫“變乖”了。它為自己設了一個高度,以免撞到玻璃上,而後來盡管玻璃罩已經不存在了,但玻璃罩已經“罩”在它的潛意識裏,罩在心上,變得根深蒂固。行動的欲望和潛能被固定的心態扼殺了,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我設限”。

你是否也有類似的遭遇?生活中,一次次的受挫、碰壁後,奮發的熱情、欲望就被“自我設限”壓製、扼殺。對失敗惶恐不安,卻又習以為常,喪失了信心和勇氣,漸漸養成了懦弱、猶豫、害怕承擔責任、不思進取、不敢拚搏等不好習慣。

一旦有了這樣的習慣,你將畏首畏尾,不敢嚐試和創新,隨波逐流,與生俱來的成功火種隨之也就過早熄滅了。唯有你自己才能掙脫自我設限,沒有任何人可以幫助你。

要掙脫自我設限,關鍵在自己。西方有句諺語說得好:“上帝隻拯救能夠自救的人。”成功屬於那些願意成功的人。如果你不想去突破,掙脫固有想法對你的限製,那麼,沒有任何人可以幫助你。不論你過去怎樣,隻要現在調整心態,明確目標,樂觀積極地去行動,那麼你就能夠扭轉劣勢,更好地成長。

丹尼斯加入某保險公司快一年了,他始終忘不了工作第一天打的第一個電話。當他熱情地撥通電話,聯絡自己的第一個客戶時,沒想到他剛說明了自己的工作身份,對方就非常生硬地打斷了他的話,不但拒絕了他的推銷,更是將他罵了一頓,聲稱自己身體很好,不需要什麼保險。從那以後,再打電話推銷時,丹尼斯心中便有了陰影,說話沒有任何立場,講解吞吞吐吐,自然沒有人願意向他買保險。

這片陰影越來越大,他甚至不再願意去摸電話。工作近一年的時間,他一份保單都沒有簽成。他開始想,自己或許並不適合這份工作,自己的口才不好,沒有打動別人的能力,他灰心極了。經理鼓勵他要自己給自己機會,沒有誰生來就注定成功,也沒有人會一直失敗。聽了經理的話,丹尼斯深受激勵,他鼓足勇氣,決定搏一搏。他找出一個曾經聯係過卻被拒絕的客戶的資料,仔細研究他的需要,選擇了一份適合他的險種。一切準備妥當後,他撥通了對方的電話,他的自信和真誠征服了那個客戶,對方買下了他推銷的保險。丹尼斯終於打破了自我設限,嚐到了成功的滋味。

其實,自我設限遠遠沒有你想象的那樣恐怖,它並不是牢不可破的。隻要你摒棄固有的想法,嚐試著重新開始,你便不會再有以前的憂慮和消極了。

選擇積極的生活動力

動力是一個生命體存在的基礎,一個沒有動力的人將會是一個什麼樣子,我們不難想象他是多麼的毫無生氣。當你將一塊石頭放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你會注意到它不會有任何變化。然而,如果你放上一個珊瑚蟲,就會發現珊瑚蟲在慢慢生長變化。其中的道理很簡單:珊瑚蟲是活的,石頭是死的。生命的唯一標誌是生長發展。這一標準也同樣適用於人的精神世界。如果一個人在發展,他就具有生命力;如果停止發展,他就會失去生命力。

當我們認識到自己應該在生活中保持愉快,並願意為之付出努力時,就可能以兩種不同的需要作為動力。比較普遍的一種是將自己所謂的缺陷或不足作為動力。例如,如果你是一個中學生,你在學年考試中某一學科沒有及格,但你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出了失敗的原因,並決定在下次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於是你製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並努力付諸實施。另一種則是積極向上的,我們稱之為發展動力。你感到人生多麼美好,因此,你不願虛度光陰,而是努力地學習、工作和生活。這種積極向上的生活熱情使你充滿無限動力,激發你不斷前行。

人的生活動力應當是後一種,即要求發展的迫切願望,而不應總是出於彌補不足而產生一種被動需要。隻要你認識到自己應該不斷發展與進步,並不斷充實自己的生活,這就足夠了。一旦你決定讓自己陷入惰性,或產生一些不健康的情感時,那意味著你已經決定讓自己停止發展。以發展為動力,就意味著要充分體現自己強大的生命力,讓生命煥發出應有的光彩,獲取人生最大的幸福。而不是時時想到自己的某些缺點和失誤,感到自己有必要改正與提高,如果這樣,你一定會哀歎人生多麼勞累。

隻要選擇以發展為動力,你就一定能夠支配自己生活的每時每刻。有了這種支配能力,你便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既不會感到力不從心,也不會人雲亦雲、毫無主見。有了這種支配能力,你便能夠決定自己的外界環境。蕭伯納在他的一個劇本中寫道:

“人們通常將自己的一切歸咎於環境,而我卻不迷信環境的作用。在這個世界上,有所作為的人總是奮力尋求他們所需要的環境;如果他們未能找到這種環境,他們也會自己創造環境……”

前麵我們已經談論過,要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感覺或生活方式,這是一種十分可行的事情,但絕非輕而易舉,你應當記住這一點。當然,任何人都不可能一下子就讓自己來了一個全新的改變,許多人期望自己的大腦能迅速適應新的要求,他們在努力學習新的思維活動時,往往希望在嚐試一次之後,這種行為便會立即成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