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鑽石就在腳下(5)(1 / 3)

人各有短長,你解決不了的問題,對你的朋友或親人而言或許就是輕而易舉的,他們也是你的資源和力量。自己解決不了的難題可以依靠他人的力量克服。

“一個好漢三個幫”,要善於待人接物,以便互相提攜、互相促進、互相借重。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曾預先寫好他自己的墓誌銘:“長眠於此地的人懂得在他的事業過程中起用比他自己更優秀的人。”而這,也正是他成功的秘訣之一。善於借助別人的力量,能讓弱小的自己變得強大,讓強大的自己變得更加強大,自己的成功也會持久。

尊重規律

從前,在宋國有個性子很急的農夫,他一年四季就盼望著豐收的季節,希望能早點收割。

有一天,因為閑著沒事,他就到自家地裏看莊稼的長勢。可是一連看了好幾次,秧苗還是那麼高,沒有絲毫長高的態勢。

於是,他就開始抱怨起來:“怎麼長得這麼慢啊!”他越是心急,就越是往地裏跑,越是急著去看,就越感覺不出秧苗的變化來。

用什麼辦法可以使秧苗長得快一些呢?他圍著自己的田地轉了好幾圈,希望能夠想出一個好辦法來。忽然,他靈機一動,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我把苗往高處拔拔,秧苗不就一下子長高了一大截嗎?”說幹就幹,於是,他立即下到田地裏,動手把秧苗一棵一棵往高拔。從中午開始,一直忙到太陽落山,他才拖著疲憊的雙腿回家。

一進家門,他就一邊捶著腰,一邊嚷嚷:“哎喲,今天可把我給累壞了!”

他兒子忙問:“爹,您今天幹什麼重活了,累成這樣?”

農夫洋洋自得地說:“我幫田裏的每棵秧苗都長高了一大截!”

他兒子覺得很奇怪,拔腿就往田裏跑。到田邊一看,糟了!那些拔得早的秧苗都已經幹枯了,那些拔得晚的也已經發蔫,葉子全都耷拉下來了。

這個拔苗助長故事裏的農夫由於性子急,而忽略了秧苗成長的自然規律,做出令人發笑的蠢事,導致秧苗枯死,顆粒無收。他的想法雖然好,他不想安於現狀,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現實,遺憾的是沒有采取正確的方法。其實,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樣,都有它們自己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這些規律並不隨人們的主觀意識而改變。人們隻能夠認識它,或者利用它,而不能違背它和強行改變它。如果你違反了這種自然規律,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如果僅僅憑自己的主觀意願去辦事,結果隻會把事情辦壞。

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戒驕戒躁,隻有潛心研究,才能有正確的答案。尋找捷徑的想法是好的,但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尊重自然發展的規律。所以我們應該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文化水平,準確把握事物的發展狀況,做到有的放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隻有這樣,才能防止自己像那個農夫一樣,做出一些愚蠢可笑的事情。

眾人拾柴火焰高

每個人的能力都有一定限度,善於與人合作的人,能夠彌補自己能力的不足,達到自己原本達不到的目的。

每年的秋季,大雁由北向南以V字形狀長途遷徙。雁在飛行時,V字形的形狀基本不變,但頭雁卻是經常替換的。頭雁對雁群的飛行起著很大的作用。因為頭雁在前開路,它的身體和展開的羽翼衝破阻力時,能使它左右兩邊形成真空。其他的雁在他的左右兩邊的真空區域飛行,就等於乘坐一輛已經開動的列車,自己無需再費太大的力氣克服阻力。這樣,成群的雁以V字形飛行,就比一隻雁單獨飛行要省力,也就能飛得更遠。

人隻要相互合作,也會產生類似的效果。隻要你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做好準備,隻要你能包容他人,你就有可能在與他人的協作中實現僅憑自己的力量無法實現的理想。

有一句名言:“幫助別人往上爬的人,會爬得最高。”如果你幫助另一個孩子上了果樹,你因此也就得到了你想得到的果實,而且你越是善於幫助別人,你能得到的果實就越多。

從前,有兩個饑餓的人遇到了一位長者。長者給了他們兩樣東西:一根漁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任選其一。

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根漁竿,於是他們分道揚鑣了。

得到魚的人原地用幹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還沒有品出鮮魚的肉香就把魚吃完了,接著把湯也喝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另一個人則繼續忍饑挨餓,他提著漁竿一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看到不遠處那片蔚藍色的海洋時,他的最後一點力氣也使完了,隻能無奈地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襄。

後來,又有兩個饑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漁竿和一簍魚。隻是他們並沒有像前麵兩個人那樣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倆每次隻煮一條魚,經過遙遠的跋涉,終於來到了海邊。從此,兩人開始了以合作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後,他們都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