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挑戰才有滿足
鬆下幸之助是由生產電插頭起家的,經營初期由於插頭的性能不好,產品的銷路大受影響,不多久,他就陷入步履維艱的困境。
一天,他身心俱疲地獨自走在路上。
一對姐弟的談話,引起了他的注意。
姐姐正在熨衣服,弟弟想讀書,無法開燈(那時候的插頭隻有一個,用它熨衣服就不能開燈,兩者不能同時使用)。
弟弟吵著說:“姐姐,您不快一點開燈,叫我怎麼看書呀?”
姐姐哄著他說:“好了,好了,我就快燙好了。”
“老是說快燙好了,已經過了30分鍾了。”
姐姐和弟弟為了用電,一直吵個不停
鬆下幸之助想:隻有一根電線,有人熨衣服,就無法開燈看書,反過來說,有人看書,就無法熨衣服,這不是太不方便了嗎?何不想出同時可以兩用的插頭呢?
他認真研究起這個問題。不久,他就想出了兩用插頭的構造。
試用品問世之後,很快就賣光了,訂貨的人越來越多,簡直是供不應求。他隻好增加工人,也擴建了工廠。鬆下幸之助的事業,就此走上軌道,逐年發展,利潤大增。
你如何看待日複一日的問題,是不是總認為這些問題非常討厭?但最重要的是:問題越大,挑戰也越大,解決問題時所能得到的滿足就越大。
有創造力的人接受問題,就像歡迎一個能帶來更大滿足的良機。下次你碰到一個大問題的時候,注意自己的反應。如果有自信,就會感覺很好,因為你又有一個機會來測驗自己的創造力。如果覺得不安,切記:你和其他人一樣,都能發揮創造力,接受這些問題是激發創意的大好機會。
你也許夢想著一種沒有問題的生活,然而,那種生活並不值得活下去。即便真的有一天,這種生活實現了,你會發現你的感覺是平淡、枯燥和乏味,這種生活喚不起你的絲毫興趣。
在突破中超越
每個人都不應該在現實麵前固步自封,而應該不斷地突破自己,突破和超越的對象包括他人既定的模式和那個沉迷在一時榮耀中不思進取的心靈。
根據《聖經》記載,上帝照著自己的樣子用土造了一個男人,名叫亞當,看著他寂寞,又使用他的肋骨造了一個女人夏娃來陪伴他。本來他們沒有羞恥之感,沒有智慧之腦,整天在園裏遊玩,無憂無慮,但是在蛇的引誘之下,偷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子,於是便知道了羞恥,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園。
這便是所謂的“原罪”。但是我們不難看出,正是由於這原罪,人類才知道了羞恥,擁有了意識,從而超越了渾渾噩噩的原始狀態。
意識締造了人類,向上的意念締造了傑出人士。而這一論斷的前提便是:他們從不沉湎於既定的認知當中。
數千年來,人類便一直認為4分鍾跑完1英裏(約1609米)是件不可能的事。但在1954年,羅傑·班納斯特就打破了這個信念。在此之前,他曾在腦海裏多次模擬4分鍾跑完1英裏,長久下來便形成極為強烈的信念,因而對神經係統下了一道絕對命令:必須完成這項使命。他果然做到了大家認為不可能的事。誰也未想到,在班納斯特打破紀錄後的兩年裏,竟然有近400人進榜。
心理學家是這樣分析這種狀況產生的原因的:人作為社會的個體,都會有一種超越的意識,超越自己的對手,在競爭中取勝,是一種內心的意識,是對於自己不如別人的恐懼心理。同時,此種心理作用下的人,千方百計地想要使自己高出別人一籌,此時超越也是一種結果,是經過努力之後確實超過了他人。因此,從此種意義上來說,超越不僅是一種心理活動的過程,同時也是社會化的過程,超越心理往往是無意識的,在有意無意中超越力量和衝動會自然而然地爆發出來,但超越的行動及過程卻是有意識的,並且要將動機轉化為各種具體的行動。
從這幾個層次中,我們不難看出,超越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從隱到顯,從內到外,從弱到強,從虛到實的過程。
西方的哲學家就這一問題,總結傑出人士能夠博大而又處於巔峰的原因,創作了這樣一個經典故事流傳於世--據說,這個故事曾啟迪眾多優秀的人們擊敗固步自封,不斷超越自我。
一位哲學家帶著他的一群學生去漫遊世界,10年間,他們遊曆了所有的國家,拜訪了所有有學問的人,現在他們回來了,個個都滿腹經綸。
在進城之前,哲學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來,說:“10年遊曆,你們都已是飽學之士。現在學業就要結束了,我們上最後一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