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

(財經作家、藍獅子財經圖書出版人)

一直到今天,很多人都還對薑文在《北京人在紐約》中的告白記憶深刻:“如果你愛他,送他去紐約,因為那裏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送他去紐約,因為那裏是地獄。”對於90年代初期剛剛打開窗戶的中國人而言,窗外的美國夢因這部電視劇而被點燃,薑文的告白和劉歡的呐喊,是那個時代很多人激蕩的心聲。但事實上,一直到今天,移民美國的夢想依然在很多人的心裏發芽,據報道:2008年,中國大陸共有4萬人加入美國籍,2009年這一數字上升到6.5萬人,而移民到其他國家的人數還要多。於是,當海外移民成為一個不容回避的公共問題時,我們除了深層思考背後的原因,以及驚呼“多少精英正在移民海外”之外,我們還需要思考這群外飄的“中國人”對於中國意味著什麼。美籍華人朱為眾先生的《成功絕非偶然》提供了一種答案。

中國分別在20世紀70年代末、90年代初曾有過兩次大的移民浪潮,但就如同《北京人在紐約》所表達的那樣,“東西文化的碰撞引起的不隻是疼痛、無助與彷徨”,還有冰冷的現實和離別。薑文最終成了富翁,卻丟失了發妻,這種無奈讓很多國人心存戚戚,但這也隻是美國夢的一個部分、一塊碎片、一段故事而已,在曆史的浪潮之下,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浪花,於是當我看到朱為眾先生談論他在美國的成功經驗時,我絲毫不驚訝於華人的這種睿智,我相信那是另一朵激揚的浪花,但它卻能帶給人不同的啟迪。

朱為眾先生是在1984年赴美留學後加入美國國籍的,今天的他是全球最大的一家手工工藝和家居裝飾連鎖店的執行副總裁,這樣的成績在全球化的今天並非傳奇。華人中有登上美國勞工部長位置的趙小蘭,有前微軟副總裁李開複,也有像花旗銀行全球副主席章晟曼這樣的精英。相較於這些人,朱為眾身上所擁有的是平民式的勵誌氣質,更具有大眾性。如書中所載:一位叫肖梅克的博士在1980年到南京遊玩時,遇到了一位中國小夥子,一個月後,這位博士竟然收到了小夥子的一封跨國信件,那封信花了小夥子2%的月工資,卻打開了他通往美國的大門,小夥子就是朱為眾。到美國留學後,朱為眾勤奮讀書、勤工儉學。一邊學習,一邊端盤子刷碗,結果到畢業時,他竟然還小有儲蓄——這樣的場景是多少中國人熟悉的故事,但朱為眾先生卻從這樣平常的故事裏總結出了自己成功的因素,這也是書中最耀眼的閃亮點。

從海外移民的角度來評斷,朱為眾先生取得了成功,但我認為重要的並不僅僅是這種成功,而是海外移民成功者對於中國的意義。有一段關於海外移民的評論是這樣說的:“個人身份與對中國的認同問題已經剝離開來,祖國不僅僅隻是有著高度文化認同與依賴的整體概念,更是一座奶牛牧場,他們喜歡喝牛奶,並不意味著樂意和奶牛過一輩子,而是把牛奶擠出來,帶走,同時奶牛場也受益……”這種觀點一定會飽受爭議,但卻可能是某種事實,像朱為眾先生這樣在海外獲得了成功的人,又回流到中國傳經布道,或者還有其他更多的人能回到中國,應該有著更積極的意義。

或許中國人永遠無法取得像猶太人那樣的成就——從這個被譽為“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的群體中,誕生了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家,馬克思這樣的哲學家,也有薩繆爾森這樣的經濟學家,或是安迪·格魯夫這樣的企業家,對於這樣的成績表,1978年才開始走向世界的中國人唯有望而興歎。與這樣的成就相比,我們更應該理解的,是這種成就背後的包容與融合,那些功成名就的名人正是融合的產物,或許到哪一天,當更多華人能借著前人的腳步,邁上更高的領獎台時,今天我們在這裏討論的所謂的成功經驗,會顯得多餘和狹隘。

是為序。